设为首页
熊翀与武进清源坊
发布时间: 2018-08-26 21:10 来源: 南阳市纪委监委网站
  廉政,兴国安邦之寄;廉道,天下民心之期。清正廉洁自古即为官之根本,明朝时河南光州(潢川)人熊翀任武进知县时,就曾兴建清源坊以警醒后人。
  
  熊翀(?-1510),字腾霄,号止庵,河南光州(潢川)人。明朝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武进知县。历迁监察御史、山西按察副使。弘治六年(1493)迁右佥都史抚山东,进右副都御史改抚陕西。弘治十三年迁工部右侍郎,改兵部。弘治十七年十二月迁南京户部尚书。弘治十八年九月十二日致仕,正德五年(1510)十一月初十日卒。
  
  幼年熊翀就立下刻苦学习、为国效力的志向。据乾隆《光州志》卷六十七·杂记载:熊翀为诸生时,读书于州之南坛,一夕,见有女子绝色,立树上,从游者十人皆错愕,公不与意。须臾女子灭,公乃以刀刮树皮而大书曰:“作怪风雷折,形成斧锯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熊翀,面对外界的诱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化五年(1469)乙丑科殿试金榜公布,熊翀荣登三甲第58名,赐同进士出身,授官武进知县。
  
  明朝时武进县为江南富饶之地,承平日久,物阜民丰。但当地民风官风奢靡,官场上更是贪墨成风。尤其是新官上任的时候,亲朋好友、地方官绅和同僚之间都要携带礼金礼品来朝拜祝贺,新官也要带礼金礼品拜访上级官员、当地豪族等,行贿受贿、拉圈子、拜码头和拉关系走门子等恶劣风气盛行。官员们忙于各种迎来送往,无心办公,社会影响极坏。
  
  熊翀到任后,决心从自身做起,改变这一不良风气。他先向同僚立下规矩:自己决不收授任何人的礼品礼金,不接受任何人的宴请,更不会去宴请或向别人行贿,有公事必须在县衙谈。同时在县衙大门前竖立“新官上任,概不接客,谢绝收礼”的告示牌子,谢绝一切可能影响公务公正处理的人情来往,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公务上。上行下效,熊翀的凛然正气影响了武进官场,不久武进官场风气焕然一新,清流辈出。这一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了使这种风气能长久保持,明成化十年(1474),他组织兴建清源坊,在衙门外立二亭,左曰“道思”,右曰“三思”,将朝廷有关廉洁奉公的诏敕律令和约法规章刻于碑石,分置于两亭中。时刻提醒自己要为官清廉,也便于县吏百姓监督。
  
  后来熊翀升任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等监察职务,但他“击豪强,有风节,均徭役,惩奸究,属吏畏如神明”的作风始终没变。据史书记载,他为官37年,有26年(1475--1500)是从事监察工作的。明朝监察权相对独立,监察范围广,权大威重,位卑权重,禄薄赏厚,监察制度严格,不避权贵亲属,明朝御史“代天子巡狩”,权力极大。熊翀作为一名监察官员,刚正不阿,屡屡与官场的腐败势力作斗争:
  
  (成化十八年五月)布政使王克复、参政黄缙、按察使陈炜、副使李芳、都指挥叚晟等十四人俱尝为分巡分守及原问等官,刑部郎中奚昊、锦衣卫千户潘旺、巡按御史熊翀劾其皆合坐罪下。
  
  (成化二十年冬十月)监察御史熊翀照刷南京诸司文卷。参奏失错等官,成国公朱仪等一千一百十九员,都察院请行逮治。有旨:免执问,失错者责其罪状;违错者停俸一月;稽迟者两月差。
  
  (弘治十年七月)巡抚山东都御史熊翀等奉例考察,请黜老疾、不谨等。
  
  ……
  
  熊翀终官至户部尚书。作为明朝监察官员的代表,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朝廷,为百姓呕心沥血,千古流芳。他也深受皇帝喜爱,多次受到皇帝褒奖。熊翀因年龄原因,弘治十八年(1505年)十月致仕(退休)回老家,朝内诸老为文赠之,赞美、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历中外,功在朝,泽在野。寿逾古稀康强,迄老遽传,承恩始终出处之风概全焉。
  
  五百多年过去了,熊翀所立的清源坊二亭虽然历经风雨,至今依然矗立在原地,廉吏熊翀和他的清源坊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今天。(作者:余成水潢川县纪委监察委)
©中共南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南阳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26770号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229号    网站标识码:4113000048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