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提出了关于应对“县中塌陷”现象的提案,随后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要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及时回应了该意见建议。
高中教育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又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对下通过中考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上通过高考影响着大学新生的质量。县中是县域内教育资源的集聚高地,如今更承担着为乡镇振兴、新农村发展培育人才的任务,县中能否办好直接影响该县发展水平的高低。
近年来,有些地方在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下,出现了高中跨区域招生现象。这一现象,随着各种新体制学校的扩张而愈演愈烈,一些地市甚至出现了“超级中学”,像庞然大物一样,吞吐和吸纳能力很强,有的一个年级能有七八十个班级。这些新体制学校借助优质高中的品牌、优越的办学条件、雄厚的财力、特殊的招生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和生源快速集聚,导致“县中”人气下降、优质资源流失、升学质量下滑,甚至局部出现了“县中塌陷”现象,很多县中由于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流失,成绩越来越差,陷入了恶性循环。县域一般家庭的孩子则丧失了好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进而对该县的整体教育、全县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高考录取中,“超级中学”几乎垄断国内一流高校的生源,正成为一种现象,它们大多集中于省会或大城市,几乎垄断该地区的优秀生源和教师,加之拥有较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高考成绩连年优异,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从社会看,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进个重点学校,有个可以预期的未来?有调研显示,某县中考前500名的学生几乎没有人在当地高中读书,其实不单是尖子生不在县城上中学了,还有一般学生但凡有点家庭实力的,都不愿意在县城上中学,少数小学生都要往大城市跑了。但是动辄一年几万元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还是给一般的县域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跑线”。当“拼爹现象”“萝卜”招聘等网络新词折射社会同场竞技中不同“二代”的不同境遇时,教育的公平依然是调节这种起点不公的底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强县域高中建设,正是政府从推进教育公平入手,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体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共补充修改81处,涵盖代表委员提出的大部分意见建议,极大地回应了百姓关注、社会关切的问题,体现了政府注重解民忧、纾民困,更好地服务人民的决心与信心。(洛龙区纪委监委 刘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