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过后,年味一天浓似一天。
记忆中的年味是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家家门楣上大红的春联,深深夜空炸响的爆竹,飘香厨房的诱人美味,农家小院的开心笑声……
年味是什么?是辞旧迎新的喜悦中那一缕簇新的希望,是迎来送往的欢愉中那一声温馨的祝福,是老人们眉宇间舒展的微笑,是小孩子笑靥中绽放的知足。或许,是拿在手里舍不得吃的白面馒头,是香在碗里慢慢品味的鲜肉饺子……在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特殊年代,过年的喜乐是不分穷富的,富裕人家奢侈中享受,清贫人家快乐中开心。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上苍赐给人们的美好祝福是绝对公平的。
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传说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俗称祭灶日,也是习俗中的小年。这一天,为欢送灶王爷升天,家家户户清洁除尘大扫除,室内室外,旮旯角落,一切收拾停当,勤快的主妇开始在厨房和面烙饼祭灶王。天黑时分,祭饼烙好,任凭馋嘴的孩子围着锅台涎水直流,也要先去供奉灶王爷。锅台后边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画像前,虔诚的主妇毕恭毕敬,燃起一炷香,摆上两盘饼,磕上三个头,念叨四句福。灯火黄昏,香烟袅袅。“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便成了虔诚的主人对灶王爷、灶王奶奶回天庭述职的临行拜托。
小年祭灶,家家祭饼飘香,年味在香气氤氲中酝酿、发酵。接下来的日子,人们欢天喜地淘米磨面、杀猪宰羊、赶集串市、置办年货。蒸馒头、炸油香、剪窗花、贴春联……乡村红火起来,集市红火起来,熙熙攘攘的人群,红红火火的场景,装点着年节的氛围,勾织着喜庆的画卷。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除夕之夜的万家灯火点亮乡村的夜空,噼里啪啦的鞭炮奏响辞旧迎新的和乐,家家户户房门上新帖的大红春联墨迹未干,农家小院的空地上便燃起祈福守岁的柏枝篝火,老人们围坐在篝火旁开始守岁。传说年是一种不祥怪物,常在除夕之夜前来祸害人间,于是,人们提前上山砍回柏枝,除夕之夜点燃篝火,火光和柏枝燃烧的香味可以驱邪避凶。熊熊燃烧的篝火中,香气四溢的柏枝啪啪作响,红红的火光照亮了老人知足的脸庞,点燃了人们心头的希望。小孩子偎依在大人怀中,听大人们讲古老的故事,老的少的,相依相偎,在幸福中守岁,在守岁中幸福,从年尾守望年头,再从年头憧憬未来。
“嘭—啪—”当初一子夜的爆竹唱响新年序曲,乡村沸腾啦,震耳欲聋的鞭炮此起彼伏,响成一片。鞭炮声中,大人们走出屋门,开始忙活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小孩子们钻出被窝,穿新衣,戴新帽,欢天喜地,兴高采烈。最开心的是,在长辈面前做个长揖,磕个响头,挣上三毛五毛的压岁钱和一把焦脆甜香的花生大枣。最惬意的是,在满地飘红的鞭炮纸屑中找到一个两个未炸响的哑炮,然后邀来小伙伴对折点燃,在呲呲溜溜的火花中自得其乐,自我陶醉。
天亮是初一。
初一的年味是在普天同庆的喜乐中酿造出节日的祥和。难得的清闲,难得的开心。大人们下棋、打牌、摸麻将;孩子们踢毽、斗拐、打陀螺。农家小院,打麦场上,处处笑声,处处开心。而村口老槐树旁高高竖起的秋千架,则把年味的喜乐烘托到了极致。一架秋千,晃晃悠悠,随着围观人们的阵阵喝彩,秋千架上的姑娘小伙,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从天而降,跃上翻下,自由飞翔。在新春鸿禧的日子,他(她)们用燕子般的身姿,释放着心中的自由梦想,也诠释着开心农家的希望之春。(西工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