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双来自内蒙古赤峰市,中等个,国字脸,33岁,发际线高头发稀疏,显得有些老成。2015年考上洛宁县委巡察办的公务员后,马中双在洛宁买了房,成了家,慢慢地把洛宁当成了第二故乡。
2017年10月,组织上派马中双到兴华镇杨峪河村担任驻村帮扶第一书记。马中双从内蒙古接来父母照看半岁的孩子,匆匆踏上了扶贫路。
入村,马中双跟乡亲们作自我介绍:“我叫马中双……大家叫我小马吧!”有人嘀咕:“这么年轻!行吗?小马拉大车,马累死了,车也上不了坡。”这口音,听着真不顺耳!
马中双顾不上习从这里的乡音,一头扎进杨峪河村。他相信,只要真心为老百姓办事,他们绝不会把他当外人。
杨峪河村,155户,628人;贫困户65户,289人,贫困发生率较高。马中双一户一户地走访落实,一遍走完,足用了两周时间。和村里人熟了,都说他说普通话怪好听。“小马”“小马”乡亲们叫的格外亲切。渐渐的,乡亲们有难事都爱找马书记。
雷洪亮是个边缘易致贫户,妻子有病,儿子不正干,孙女尚小,每年的新农合费用交不上,马书记就先垫上,同样的还有白海峰、袁春生…两年下来,共计三千多元。马书记每月工资三千多,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垫资,他俭省得更厉害——戒烟,尽量不买新衣服。垫的钱有的还了,有的一直拖欠。有人说去催催,马书记说,算了,乡亲们也不容易啊!
村里有不少农户养土鸡。笨鸡蛋在农村很平常,但因营养价值高倍受城里人青睐。马书记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帮农户致富的“商机”,找到养鸡户商量:“一斤十块,我联系订单,咋样?”“好!”养鸡户们无不拍手称快。马书记自编宣传词,利用微信大力推广村里的笨鸡蛋,记下发过来的订单。周末回城时,马书记的私家车总塞满了鸡蛋,他车开得小心翼翼,不让车子大跳一下。一到县城他就走街串户把鸡蛋一一送货上门。朋友们看他带着鸡蛋走街串巷,还以为他在做“第二职业”。
脱贫没有产业支撑,只是一味添油式扶贫,难以保证脱贫效果。杨峪河村有不少种烟户,但烟都种在岭上,产量低,品质差。为了保证脱贫不缺“腿",马书记多次邀请县烟草公司的技术员到烟田、烤房现场指导,帮助种烟户们在提高种烟、烤烟技术上下功夫,并通过投保、扶贫贷款鼓励扩大种植,贫困户雷洪武一拿到五万元的扶持资金,就把烟田扩大到十七亩,年收入六万多。
外出打工是脱贫的"短平快"项目。马书记不辞辛劳,一家一家走访,征求务工意愿,提供用工信息,记满了一本工作日志。今年疫情期间,他多次开车,把村里外出务工人员送上通往县外的专车。
留在村里的贫困户,通过扶志扶智,让每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贫困户白焕周,五十四岁,一家七口人,四个大人三个孩子。别人种烟,他也种烟,但因不钻研技术,别人挣钱,他家赔钱。儿子、儿媳外出打工,怕受苦,不出半月就打道回府。马书记召集白焕周一家开会:“什么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神仙也救不了你,你贫困,心里不着急吗?一天天混日子,我这个驻村书记都脸红……”马书记这一激,一家外出三人务工,每月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几个月后,老白家的危房开始改造,建成四间大平房,装修后添置了不少家具。现在老白见人笑呵呵,妻子见人笑嘻嘻。
马书记深知,抓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最有效的手段,刚入村的时候就走访摸底,在教育政策的落实上拒绝一丝一毫的偏差,杨海武的女儿杨娜娜考上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徐相生的女儿考上商丘学院,他都跑前跑后为他们办理助学贷款、路费补贴等资助手续。每每见到村里的学生总是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他还为村中中职以上学生建立了“杨峪河之光”微信群,为他们排忧解难,助力这些难得的学苗茁壮成长。
将心比心,马书记很快成了乡亲们的贴心人。他们以各种方式关爱着他。雷洪武有次给马书记打电话,说中午到家里说点事,越快越好。他火急火燎地赶过去后,老雷喊老伴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放到他面前:“马书记,想请你吃饺子,怕你不来,我扯了个谎……”马书记无法推辞动了筷子,吃着热饺子他的眼睛湿润了。
群众物质文明提升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始终被马书记记在心上、抓在手上。“一约四会”的制定和成立,让杨峪河村迈上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台阶。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潜移默化中让群众摆脱旧风俗、习惯新风尚。一到年底,马书记和村“两委”就组织迎春节联欢会,会上最重要的节目就是表彰一年来村里表现突出的致富带头人、脱贫标兵、创业榜样、致富模范,用实打实的物质奖励,鼓励勤劳致富、文明奋进的模范标兵,让群众心中不断积聚奋发进取的正能量。
马中双驻村三年多来,杨峪河村的水电路、广播电视通了,新村部、文化活动广场和年收入15万元的村级光伏电站建起来了,群众的产业发展强起来了,就业收入提高了,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了。2020年7月杨峪河村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9月作为全省9个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事后抽检村之一,顺利通过抽检。
马中双在杨峪河村干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口碑,被评为“优秀驻村干部”。最基层工作的艰苦展现出他坚韧的品格,青春的奉献焕发着他忠诚的党性。他说:我愿永远做杨峪河村群众的“小马”,永远伫立在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翟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