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直之臣褚遂良
2019-08-16 15:44 来源:

在河南省偃师南部,有一座道教名山缑山,相传,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在此升仙。在缑山北麓,马涧河西岸,青青的葡萄园中,安眠着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谏议大夫、河南郡公褚遂良。他忠贞爱国的故事,不仅载于史册(《旧唐书》、《新唐书》),而且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巧借彗星谏阻泰山封禅

褚遂良,因为书法超群、学识渊博,深受皇帝器重。先任散骑常侍,“侍书”,后升任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谏议大夫是负责监督规范皇帝、大臣及百官言行的谏官,类似于监察御史,而他又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于贞观、永徽年间。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太宗准备像古代帝王一样举行泰山封禅,到泰山祭祀天地,命令众大臣扈从,从长安到了洛阳。

褚遂良认为,到泰山封禅,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很不赞成,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反对理由。恰巧这时,彗星出现在洛阳的天空,褚遂良便以彗星的出现为借口,进言道:“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代圣贤。现在要去泰山祭天,宣告大功告成,彗星却出现在天空,这恐怕和天意不合。”古人认为,彗星是不吉祥的征兆。褚遂良巧妙的劝谏,打动了唐太宗,太宗听从他的意见,下诏停止泰山封禅。唐太宗说:“朕始得魏征朝夕进谏,魏征去世后,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继之。”对褚遂良给予很好评价。

与唐太宗论节俭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是小事,何必苦谏?

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作为一国之君,不为百姓着想而一味满足自己奢侈和淫欲,危亡就在反手之间了。”

拒绝太宗看起居注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他兼知起居事时,每天把皇帝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

有一天,唐太宗问他:“你记的那些东西,我能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说:“之所以让我来记录这些,就是充当古时左右史官的作用,善恶必记,为的使皇上不犯过错。但我从没听说过皇上自己可以看这些东西!”明确予以拒绝。

唐太宗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得十分干脆:“臣的职责承载在笔上,您的言行我不敢不记。”秉笔直书,坚持原则,连皇上也不给面子。

谏阻皇子任都督刺史

唐初,皇家子弟有个特权:皇子不论大小,皆外放担任州的都督、刺史,享受地方官的待遇。褚遂良认为,当初西汉和东汉,以官吏治理的郡县制和皇族治理的郡国制(类似周的分封制)参杂,造成了混乱;唐代仿照秦代的郡县制实施州县制,却让幼年皇子都去做刺史(类似郡国制),不合法度。他进谏说:“陛下的诚心,是用自己的亲族捍卫四方,这没有错。但是,州刺史是老百姓的统帅,用人得当人则天下稳定,用人失误则百姓疲敝。我认为,陛下皇子尚幼,可暂留京师,学习儒家经典,让他们懂规矩、有畏惧,等德行和器量培养成,根据他们的表现,差遣治理州郡不迟。”唐太宗很愉快地接受了。

谏阻征伐高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进谏说:“国家未稳,不可劳师远征,以防不测。”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就再次上疏,认为皇帝亲征不合情理:“臣把史籍都翻了一遍,从古至今,没有皇帝亲自去征讨辽东的。”

然而,唐太宗一意孤行,结果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他被皇帝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给予直接罢免提升官吏的权力,褚遂良秉公办事,尽心竭力。后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唐代政坛上的重臣。(偃师市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
  • Copyright@2008-2013 中共洛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洛阳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 豫ICP备05009955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8号
  •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