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方人,对主食最深刻、最满足的味觉回忆莫过于烙馍了。
烙馍就是用鏊子烙出来的各种面饼,有饼馍、油馍、菜馍、干饼等等。
幼时,洛阳城郊的生活条件算是较好的,那时家里已用上了液化气,但是一入夏季,烙馍成为餐桌上的主食,地火就被重新启用了。所谓地火,一般家庭是用麦秸秆和着湿泥糊出来的,当时我家全部是水泥地,嫌传统地火与气派的院子不协调,所以没有专门砌地火,每到烙馍时,就直接拿几块红砖支起一个临时小炉灶,把鏊子往上面一放,就可以“开工”了。
妈妈擀馍、奶奶翻馍,我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烧火丫头。那时我家烧地火用的是玉米芯,烧火时先把软的干玉米叶儿点着,然后把玉米芯一根一根地架上去。听起来不是什么难事儿,做起来可不那么简单,因为玉米叶儿不好烧,看着很旺的火苗,玉米芯一架上去就把火压灭了,常常冒出滚滚浓烟来,呛得我涕泪横流,恨不得直接把地火踹了!其次,不同的烙馍还得要不同的火候,比如饼馍得用大火并极快地翻,这样出来的馍既软且筋道;油馍得用小火烙,这样出来的馍焦香酥脆;菜馍就得用中火,保证菜熟馍软。
话说大热天的趴在火边熏半天,对一个七八岁的小丫头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偏偏奶奶还想教我烙馍,一直伺机教我怎么根据火候翻馍,每次我都气哼哼地回答:“我不喜欢吃烙馍,我不学!”奶奶便苦口婆心地教导我:“在娘家不做中,将来到婆子家也不干?”我伶牙俐齿地回复:“啥是婆子家?管他啥是婆子家?谁想吃谁干,反正我不干!”奶奶一面摇头一面叹息:“这闺女、这闺女……”我便趁机做出气极败坏的样子,立起身就走,连烧火丫头也不做了!
而今,为人妻母十余年,有时心血来潮,也会模仿当年妈妈的架势,装模作样地烙个饼馍、油馍什么的,但无论如何努力,烙出的馍都是干巴巴的,味道也远不如妈妈做得好吃。
唉!想来尔今手艺欠佳与当年拒当烧火丫头是不无关系的。(西工区纪委监委 白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