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浆饭比肉香
2020-11-09 15:59 来源: 洛阳市纪委监委网站

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她参加全市浆面条大赛喜获银奖,还说奖品里有几盒浆面条原料,几时我有空了回家做给我吃。

作为千年帝都的洛阳,连这份再普通不过的家常饭也拥有非常“高大上”的来历。据说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城内一户人家,便想讨碗饭食,可惜主人家也很贫穷,家中只有一把干面条和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主人就用酸浆做底熬煮,把面条、菜叶、杂豆等一一下入锅内烧熟,饥饿难耐的刘秀顾不了许多,端起碗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连吃两碗直吃得浑身冒汗、通体舒坦。后来刘秀当了皇帝,虽然吃遍了山珍海味,却依然对当年落难时吃过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时光奔走近两千年后,浆面条经过一代代洛阳人的改良传承,早已不复当年的粗陋寒酸,而成为洛阳人家家户户的桌上美食。儿时印象最深的是街巷间终日不断的叫卖声“舀浆咧~绿豆酸浆来了啊~”,彼时五毛钱就能买满满一大塑料壶、够全家好几口人吃的浆面条。走街串巷送到家门口的浆大都是绿豆酸浆,口味比较清淡;许多人家到了冬天还会自己做红薯酸浆,闻起来比绿豆酸浆冲鼻子,但做成浆面条以后香味会更浓郁些;洛阳老城南关的酸浆是很有名气的,小时候经常看到村人骑着自行车提着塑料壶,遇到熟人就顺口说一句“进城去舀点浆”,语气里带着对“正宗浆面条”的认可与信赖。

那时的冬日,我最喜欢做完作业守在厨房里看着爸妈在灶台边忙活:妈妈是擀面的高手。她总是把袖子高高地挽起来,从面缸里舀两瓢面,一边端着大半碗水往面粉里倒水,一边快速用筷子均匀地搅拌,尔后再下手把搅成絮状的面粉揉成光滑的一大块面团,用湿抹布轻轻地盖上——面醒上了,爸爸煮的花生也好了,他把花生捞出来放到一只铝盆里,再把葱、芹菜切得细细的一并放进去,加上盐、味精、花椒粉、香油,两只手端着盆上下颠动,我目不转睛地望着爸爸的动作,因为他一放下盆来我就可以趁机捡上几颗香喷喷的花生吃了!接下来妈妈开始擀面,那团韧性十足的面在妈妈长长的擀面杖下不断变身,从一块光滑面团化身铺满案板的面片,再被叠成巴掌宽窄,妈妈一手握刀,一手轻轻地放在面片上,“嚓嚓嚓嚓”细碎的刀声过后,面片就变作小指肚粗细的面条,再经妈妈两手极富韵律的抖动,就散成一条条长短相近、粗细一致的模样规规矩矩地伏在案板上等待入锅的最佳时机——此时,爸爸正舀了一大勺香油,一边像卖油翁一样把油从高空往翻滚着浮沫的锅里慢慢地倒,一边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快速地搅打,这是做浆面条的过程中最具亮点的“打沫环节”,打得好才能打出鲜香酸爽的口感,妈妈趁机把面条往锅里下,爸爸的长筷子则迅速地把面搅拌均匀,滚上几滚后再把铝盆里腌制好的菜倒进锅内——关火起锅!我和哥哥赶紧端了家中最大的碗站在锅边,看着妈妈的勺子上下翻飞,给我们盛上热腾腾、香喷喷的浆面条,一边用筷子挑起来“噗噗噗”地吹着,一边迫不及待地“吸溜”一下吃口面、喝口汤,一碗饭下去,额头冒着微汗、肚腹安适温暖,整个冬日的寒冷都被挡在了外面……浆面条是四季适宜的饭食,夏天暑期的下午盛一碗热了几遍的浆面条,品着入口的鲜香才能体会什么叫“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的滋味!

人过中年,对浆面条的感情更加深厚。想来,对于刘秀而言,“浆饭比肉香”的感情里渗入的是落魄时不被嫌弃的感念;在普通家庭中,“浆饭比肉香”则是家常烟火中一家人和睦美满的温暖;而对于洛阳街头四处可见的“浆面条”店家来说,“浆饭比肉香”就是用千年不变的手艺留住洛阳人勤劳善良、忠厚本分的根与魂……(西工区纪委监委 白剑锋)

责任编辑: 洛阳市纪委监察委管理员
  • Copyright@2008-2013 中共洛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洛阳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 豫ICP备05009955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8号
  •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