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丁的老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识字,没文化,多困难”“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斗大字不识一升”的老爹经常教育我们“不说过头话,不办过头事。”“人这一辈子,千万别干那犯法事,犯法叫人捆一绳,住到‘司法科’里一辈子就毁了。”我们兄妹二人自小就受到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和熏陶。
年少时,爹娘的言传身教,是子女们学习为人处世的人生课堂。老爹是一个庄稼汉,种庄稼、养猪喂牛是样样在行:老娘在家里纺花织布,将织好的布拿到集市上卖,换点吃盐烧煤钱;爹娘身上穿的衣裳经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了不糟蹋粮食,不怕顶烈日、冒酷暑,起早摸黑抢种抢收,避免了焦麦炸豆现象……记得有一次,我家责任田里带秧刨出的花生遇上了连阴雨,年已花甲的父亲在地里搭个棚子看了半个多月。勤劳朴实的父母,以孝立身。犹记得40年前的春节,在外工作的亲戚带来了一瓶桔子罐头;当时,这桔子罐头在农村人家可是吃不到的稀有食品,年少的我迫不及待地跟爹娘说:“我还没有吃过这东西来,让我尝尝吃着啥样。”娘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赶紧唠叨起来:“恁爷和奶下世的早,就是想吃也不会吃了。恁外婆和外爷上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这罐头还是送给他们吃吧!你还小,以后吃“好东西”的日子多着来”……当时的我年幼无知,不满地把嘴撅得老高,长大后才明白了母亲对长辈的一片孝心!
青春少年时,爹娘的言传身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提醒。青春时期是人生最为敏感的时期,渴望独立自由,容易产生爱慕虚荣和相互攀比的心理。爹娘经常唠叨的是“吃不穷,穿不穷,打错算盘一世穷” “勤是耙儿,俭是匣儿;不怕耙儿没齿齿,单怕匣儿没底底” “家贫出孝子,惯养不成龙”这些早已烂熟于心、听出耳茧的话语提醒我们,听得多了难免会产生一种不耐烦的心理。有时反倒觉得自己长大了,见过很多世面,对唠叨的话早已倒背如流,甚至只要他们一开口,你就知道要说啥。1983年秋季,哥哥要去郑州学习两年,爹娘一遍又一遍地嘱托,省城哪儿可是比咱家里花销大,你的工资可得省着化,要真是不够化你只管张嘴跟家里要,公家的便宜咱可一份一厘也不占,公家的钱咱可是一分钱也甭摸。同样的话儿,也记不清对我说了多少遍,特别是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以来,爹娘不止一次唠叨“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你干的是公道事,可不能让人家说咱的风凉话,捣咱的脊梁筋!”
人到中年后,爹娘的言传身教,是一种守望亲情的幸福。虽然哥哥和我都是在基层一线工作,领着份内的工资,过着简单的生活,但我们能牢记爹娘的谆谆教诲,把神圣的责任扛在肩上,把真诚的服务记在心上,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勤勉工作。面对群众的期盼,组织的重托,我们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收获了沉甸甸的希冀。这与爹娘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与我们的自我约束、廉洁自律是分不开的。
回首往事,自己才真正明白即使飞得再高,走得再远,爹娘的心始终牵挂着自己,那些唠叨的话语,那些平凡的举动,也不是什么成文的家风家训,却能让子女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使子女也在言传身教中受益匪浅。现如今,爹娘虽已进入耄耋之年、哥已县处级退休;我也年近半百,但仍身处纪检监察一线,和许许多多的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一道,把执纪问责的使命扛在肩上,为打造汝阳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贡献力量。
“家风不染尘,清廉惠久远。”从爹娘那里传承下来的家风,是子女们的强心针和防腐剂,促使子女们在平凡而坎坷的人生之路上披荆斩棘,笃定前行,行稳致远!(汝阳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