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后,过新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郁了。
“喝罢腊八粥,天天犯糊涂”。一句俗谚俚语,生动描绘了春节前忙忙碌碌的市井生活。当然,这时候的糊涂不是捅了篓子的糊涂,而是特指为了备年货,一趟趟在集市和家之间来回往返时,丢三落四,忘东忘西,回味起来可笑,却又不时上演着的一件件日常糗事。
我母亲过了腊八节后也常常犯糊涂。譬如,把买好的一捆葱忘在了卖馍人的馍摊上,再譬如,把扯好的花布忘在了卖布的商贩那里。掏罢了钱,回到了家,母亲却四下里找寻不见自己买的那捆葱,或者她中意的那块花布了,直到醍醐灌顶,母亲才又急火急燎地往街上跑去,自己白白再受累一趟。
但有几样东西,只要买罢,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丢拉过。而这几样东西,也是我父亲过年前特别操心的事情。
父亲一般会自己亲自去集市上置办这几样东西。如果出门在外,或者一时远在他乡,父亲也要捎信给母亲,反复叮嘱。
一本崭新的《农家历》,一管狼毫毛笔,一大瓶墨汁,五六张颜色鲜亮的大红纸。一样不少,年年腊月,这几样东西必定会出现在我家的房子里。
《农家历》是父亲用来估摸来年庄稼地里的收成和安排农事用的,新毛笔、墨汁和大红纸则是父亲写春联时的必需。
父亲把写春联看作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春联贴在自家门楣上咧,是贴在自家脸面上咧,马虎不得!”父亲一本正经地对我和哥哥说。
我家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写春联。母亲早早把屋子收拾得利利落落,裁剪好的红纸一幅幅铺摆在桌子上,墨汁用一只洋瓷碗盛着。
父亲洗净了双手,不慌不忙地踱到桌子前,缓缓挽起右手袖管,凝神静气,提笔沾墨,挥毫在大红纸上写下这样一些文字:耕读并行传家业、礼廉双崇惠后人,孝悌之家。
我看不懂字里的意思,便仰着小脸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耕田读书是农家子弟的本分,知礼仪晓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孝指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要珍惜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这是家训。
父亲搬来一把木梯子,看着我和哥哥把他亲笔书写的春联贴在了门楣上,仔仔细细端详几遍,满意了,招呼着哥哥放了鞭炮,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起了丰盛的年夜饭。
父亲去世前,耕读勤勉,知礼仪、晓廉耻,恪守孝悌的家训就这样在一幅幅春联里,伴随着我和哥哥一路长大,也被姊妹几个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父亲去世后,我和哥哥先后离开老宅,各自在城市里安了家,父亲留下来的家训,也被我俩一年年写在了单元房门口的春联里。
像当年父亲教导我一样,我把写在春联里的家训讲给我的儿子听。
我相信,从第一次儿子认认真真地和我贴春联那一刻起,写在春联上的家训,一定是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了。(宜阳县白杨镇 贾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