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河洛大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靠的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践行人民至上、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紧紧依靠广大群众。
近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担当、重大政治任务来推进、重大政治要求来落实,持续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决战年”“决胜年”行动,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强纪法保障。
打一场革除作风顽疾的攻坚战
因截留养殖产业补贴资金问题,宜阳县董王庄乡洞子沟村扶贫专干仝某某受到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随着我市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的“集结号”也应声响起。打一场革除作风顽疾的攻坚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纪检监察机关的誓言。
为打赢这场作风硬仗,市纪委监委出台工作方案,在全市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把扶贫领域存在的“虚”“浮”“假”等列为重点监督问题,围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紧盯脱贫攻坚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和作风突出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
我市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决战年”“决胜年”行动,把问题线索处置作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实现了1850件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清零,全市49.9万贫困人口监督全覆盖,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把以案促改推进到田间地头
伊川县酒后镇大王庙村原党支部委员刘某某违反法律法规,未将集体资产纳入“三资”账户管理;利用职务便利骗取、挪用国家专项扶贫资金。最终,刘某某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去年6月,我市开展扶贫领域和涉黑涉恶以案促改集中行动,纪检监察机关选取8起典型案例要求开展专项以案促改,刘某某违纪违法案成为典型案例之一。
把以案促改落实到扶贫一线、推进到田间地头,是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市将有脱贫攻坚任务的13个县区及32个脱贫攻坚责任单位作为以案促改重点,督促市扶贫办成立了以案促改集中行动领导小组,强化协调联动,促进全域警示教育、系统整改建章立制,成效明显。
与此同时,全市各县区纪委监委也精选了146起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问题表现形式和产生根源,印发案例通报、汇编典型案例手册,并下发扶贫领域以案促改通知书192份,拍摄《贪婪无度终自毁以案示警筑防线》等以案促改教育片、微视频等51部。
以案促改集中行动期间,全市各级党组织围绕扶贫领域召开不同层级警示教育大会1644场次,讲专题党课800余次,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1010余次,受教育党员干部达8.2万人次。
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扶贫领域信访举报共94件,比上一年下降了62.4%。以案促改集中行动的开展,切实让警示教育作用充分释放,让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案件办理实现“一案三清零”
“满意,我们很满意。”去年12月的一天,洛宁县农民徐学民对前来回访的洛宁县纪委监委干部说出了心里话。
徐学民是洛宁县涧口乡上陶峪村村民,曾向纪检监察机关实名举报某干部对其吃拿卡要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接到举报后,对此事进行了严肃查处,并对徐学民进行了回访。
去年以来,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在全市开展了扶贫领域实名举报案件清零行动。“目的是确保人民群众对扶贫领域问题线索办理结果真认可、真满意。”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对2018年以来办结的1079条扶贫领域问题线索进行全面清理排查、整改提升,着力实现案件办理质量问题清零、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清零、在人民群众心中清零的“一案三清零”目标。
为了切实实现“一案三清零”目标,我市纪检监察机关还开展了“回头看”,对2019年至2020年10月受理的284件扶贫领域实名举报案件进行全面回访,并对举报人在反馈时表示不满意、已办结未反馈、反馈时未表明意见又重复反映等4类信访举报进行了重点排查。
对于群众不满意的案件,纪检监察机关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在查处案件的同时,坚持合理诉求解决到位、实际困难帮扶到位、矛盾纠纷化解到位,群众满意率达100%。
为切实回应群众关切,市纪委监委还采取公开反馈的方式,澄清事实真相,接受群众评议,真正确保问题线索“在人民群众心中清零”。(洛阳日报记者 李三旺 通讯员 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