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播】“讲家风故事、展家风实物、倡清廉持家”活动展播系列之七
来源:市纪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5-11-06

父亲

杨合群 漯河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

时光流逝,我对父亲的思念更加强烈,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也越来越高大。父亲是国家第一批义务兵,转业后到沈阳一家工厂当工人。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响应国家号召回到老家南阳务农,因为是党员,被选拔当了村治保主任。他工作认真负责,家里墙上都是他的奖状。恢复高考那年,全乡的学生都到位于我村的县四中预选,其间一位老师的自行车被偷了,父亲配合派出所,查现场,走访老师学生,连夜破案,第二天就把偷车贼抓到。后来父亲还被聘为学校治 安副校长。

有一年冬天,村里一对年轻夫妻闹矛盾,女的一气之下跳水塘自杀。父亲听说后赶紧跑去救人,他脱掉棉袄棉裤,跳进冰冷的水中打捞。水塘里的水有几米深,父亲用群众递来的长竹竿在水中来回探找,终于探到,他又扎猛子下去把人捞上来。可惜没有抢救过来,父亲却因为受寒病倒了。第二天女人的娘家人带着几十人到村上“兴师问罪”,情形十分紧张,火药味十足,随时都可能爆发冲突。父亲听说后拖着病体前去调解,并暗中调集部分民兵,以防不测。娘家人听说是父亲下水救的人,态度一下子缓和不少。父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双方的工作,终于使大家平静下来,坐在一起妥善处理了后事。

父亲是1937年出生的,因为家里穷,只上过两年学。但他的字写得很好,还能读书看报记笔记,都是自学的。他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没有文化不行。

大哥满腔热情去参军,结果分到炊事班,觉得丢人,情绪低落,父亲经常给他去信,说行行出状元,要他安心在部队工作。一连去了好几封,每次都是满满几页。大哥终于安下心来,不断钻研厨艺,后来入了党,转了志愿兵。后来转业到地方,现在又辞职下海开饭店,过得很不错。他常对我说若不是父亲那几封长信,也许他就没有今天。我半岁时大病一场,开始在村卫生所当肚子痛治的,几天后病得奄奄一息。后来到县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肠套叠,动了大手术,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后来我身体一直孱弱,高中时还常常生病,一有风吹草动,气温变化,就要感冒吃药。父亲常常骑车几十里地到学校给我送鸡蛋,反复叮嘱我一定用开水冲沏,这样才有营养。高三下学期,我还是病恹恹的,饭量很小,体力不支,学习成绩也不好。父亲很着急,到处寻医问药,终于打听到一位老中医看病有方,就在星期天把我接回家找老中医把脉诊断,开了几付中药。父亲让我在吃药的同时多锻炼。说来也怪,吃了药,加之我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坚持长跑七八里地,身体慢慢好了,胃口也大了,体力恢复,学习劲头也足了。那年高考我超常发挥,以优异的成绩被郑州大学录取。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漯河工作。那些年交通不便,很少回家,就十分想家。父亲经常来信劝我安心工作,不要想家。春节回家,父亲总是问这问那。他常对我说,工作上要积极主动,凡事尽力做好,多干点不吃亏。为人要实诚,要讲团结。他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经常劝我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平时给父亲钱,他总不要,说有钱。他说现在真好,公粮免了,种地有补助,看病能报销。老家是“全国双拥模范县”,他们这些第一批义务兵,每月能拿到政府发的二三百元补助,看病时在新农合的基础上还能再报销不少。说起这些,父亲满足得很。

前两年,父亲也打电话要过几次钱,一次是村里修路,一次是古庙维修,村里提倡党员及本村在外工作的人捐款,父亲急急忙忙给我们兄弟几人打电话,要我们寄钱,说老少爷们都看着呐,快点寄。我们都寄回了捐款,父亲很高兴,说你们给我争了光呀。

抚今思昔,感慨不已。父亲的言传身教,是我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版权所有:中共漯河市纪委 漯河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漯河市祁山路6号 邮编:462000
备案证号:豫ICP备05010841号
访问次数: 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