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甲:情系梨园传薪火
宋德甲(左)十分关心年轻演员的工作、生活状况,时常找他们谈心
有人说:“宁领千军万马,不领吹吹打打。”也有人说:“要作难,领剧团。”其实,这两句话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剧团不好领。在戏曲艺术没有走出低谷的大形势下,有的剧团难以发展,有的剧团举步维艰,有的剧团名存实亡。然而,近几年,名不见经传的市豫剧团在团长宋德甲的带领下,异军突起,成为很多地市剧团学习的榜样。
在沉寂与落寞中爆发,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如何发生的呢?11月18日,记者见到了宋德甲。从他讲述带团方法、制团理念的话语中,记者找到了答案。
严格管理引进人才
宋德甲是一名退伍军人,喜欢戏曲但不会演戏。从部队复员后,由于对戏曲的热爱,他一直为剧团“跑外交”,跑遍河南及周边数省,在与众多剧团的接触中,琢磨过这些剧团在管理上的成功与失败。他担任团长后,根据剧团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管理机制,包括军事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家长式管理等内容。
为补充演员阵容,宋德甲招收了一批年轻演员。这些演员来自四面八方,既热情似火,又自由散漫。为了在这支队伍中形成严明的纪律,宋德甲要求全团每天坚持练功,早晨6点准时列队,练功后统一就餐;外出演出,着同一色的服装,乘同一色的汽车,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人队伍。
此外,团里制定了各项制度,旷工者罚、酗酒闹事者罚、舞台上吸烟玩手机者罚……随着制度的严格执行,大家渐渐养成了遵守纪律的习惯。
勤于思考创新剧目
宋德甲有自己的一套艺术生产理论,他把市豫剧团定位为“专为乡村百姓卖劲演出的市级剧团”。
依据这一定位,他们主攻两个类型的剧目生产:一是乡村百姓喜爱、
广泛流行的豫剧经典剧目,如《五世请缨》《清风亭》《蝴蝶杯》等;二是文武并重的征战大戏,如《樊梨花》《巾帼雄风》《大宋英烈》等。
多年来,由于生存环境的动荡,全省各级豫剧团普遍缺少武打演员。而在宋德甲的努力下,漯河市豫剧团却阵容整齐、行当齐全,武打演员尤为突出。每逢排演重点剧目和重大戏剧赛事,全省多个剧团都来漯河借演员,他们的武打演员成了河南戏剧界的宝贝。
与此同时,近几年,市豫剧团在创作上硕果累累,接连排出《三娘教子》《破洪州》《贾湖笛声》《白莲花》等好戏,叫好又叫座,不仅在省戏剧赛事中屡获佳绩,还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克己奉公以身作则
在工作中,宋德甲利用自己善于“跑外交”的优势,增加了演出场次和经济效益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演职人员生活得更有质量,工作得更加舒心。看到剧团在外地演出时,接待方总是腾出最脏、最差的房子让剧团做伙房,他担心演职人员的健康,反复琢磨,就买了一辆大轿车,亲自设计、亲自动手,改造为剧团的流动餐车,并要求炊事员中午和晚上不得少于4个菜。之后,宋德甲又购买了道具车、淋浴车,用于改善演职人员的工作条件。
宋德甲不是一个善于宣讲大道理的人,只是以行动“行不教之言”。全团演职人员亲眼看到他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演出现场,因废寝忘食而患上严重的胃病。大家的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他依然只领取自己的行政工资,收入在全团倒数第一。有这样的好团长,市豫剧团曾经涣散的人心重新凝聚,人心齐了,一切就都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