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盏指路明灯》
作者:市粮食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刘淑霞
茫茫人世间,每个人的出生地无从选择;但是每个家庭中,父母传承给子女的那些做人准则和人生信条却生生不息,这就是家风。家风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每个人成长和前进的方向……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读过书,年轻时曾被大队推荐到县里去学医。由于他不甘心在黄土地上劳作一辈子,就借此机会刻苦钻研,硬是用短期的医疗培训加上长期的读书和临床实践,把自己打磨成了一名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从此,父亲半工半农,和母亲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动养育着一群子女。
悠长的记忆里,母亲对我的影响至深。她是一位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富有爱心、敢于担当的传统女性。
成长路上,母亲的勤劳节俭影响着我。至今,儿时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那时母亲是村里的妇女队长,每天早起晚归带领大家干农活。由于多种原因,母亲只读过小学一年级,但她却在扫盲班识了不少字。为带领姐妹们学习棉花种植技术,大队派她到县里参加技术培训班。她很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靠死记硬背掌握了种植技术,回来后就忙着带领大家进行生产实践。从育苗、打阴阳播儿、掰岔、治虫、施肥等一系列程序,一点不落地按照培训班里学来的种植和管理。听母亲讲,那年夏天她整整瘦了一圈儿,结果是当年队里的籽棉产量在全公社都是数得着的。
在田间,母亲不仅是生产能手;在家里,母亲还做得一手好针线。小时候我们兄妹几个穿的鞋和衣服,都是母亲借着夜晚的油灯亲手缝制的。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的是那件红平绒褂子,哥哥穿小了,经母亲灵巧的翻新和改做后,让我和妹妹接着穿;轮到小弟穿时,衣领已破,母亲只好用别的布料换了衣领。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母亲仍很节俭,印象中母亲从未倒掉过饭菜。而今,已经70多岁的母亲依然自己动手做馒头、擀面条,还总不忘给我留一些。她常给儿女们讲的一句话就是“条件再好也不能浪费,仔细不亏人……”
风雨岁月,母亲的淳朴善良影响着我。母亲为人厚道,在村里人缘特好,是村里有名的好婆婆。谁家婆媳不和了都愿找她摆理,母亲总是让她们气着来笑着走。儿女们从城里带回去的各种礼物,她都不舍得吃,却总是拿给左邻右舍的老人、孩子分享。那时候,村里的五保老人闫奶奶无儿无女,母亲经常去看望她,老人日常的担水、劈柴等体力活母亲全包了。母亲总是对我们说:“人都有老的时候,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兄弟姊妹。记得上小学时,一放学我们姐弟几个就给闫奶奶家打扫卫生。后来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每逢回老家还去看望她老人家。
大伯下世早,当时堂弟不满周岁,母亲主动把他接过来视同己出,一直到堂弟大学毕业成家立业,给予了他比自己孩子更多的母爱。至今,母亲每年还去看望堂弟,在那里小住一段。如今的我深受母亲影响,与人为善,对贫弱者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人生旅途,母亲的正直无私影响着我。母亲十七岁那年到青海支边,由于表现突出,一年后担任连队指导员,带领300多名女兵在荒无人烟的西部边陲“战天斗地”,吃尽了苦头,并光荣加入了党组织。现在,母亲作为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原则性依然很强。每到村里支部换届选举,个别想当选的党员就拿着礼物找母亲,想让母亲这个老党员投他一票。而母亲总是把礼物退回,直接对他说:“只要能带领乡亲们致富,心里想着大家伙,就是不送礼我照样选你!”
母亲一生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就抱定一个信念:再苦再难也要供儿女们读书!经过近20年的艰辛劳作,终于把信念变成了现实,我们兄妹几个都取得了大学学历,让饱经风霜,历经磨难的母亲脸上笑靥如花。
我庆幸我有这样一位朴实无华的母亲,她教会我勤俭持家,善良醇厚;我自豪我有这样一位宽厚仁爱的母亲,她教育我体恤弱者,播撒爱心;我骄傲我有这样一位正直明理的母亲,她教导我坚守信念,勤勉敬业…….
峥嵘岁月,浩瀚星空,经历时间的长河,母亲的一言一行早已汇聚成我们平凡人家的家风,它仿佛一盏指路的明灯,为儿女、为后辈传递着做勤劳人,干正直事儿的正能量。
我幸运我有好的家风,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要像母亲那样,用爱心和行动为家风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