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
———记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科长刘威
刘威(左)耐心向寻求帮助者了解情况
都说人有旦夕祸福,人到难时若是能有一双无私的援手帮扶,若能得到一份真诚的关怀,是最弥足珍贵的温暖。在漯河市救助管理站,就有这样一位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常年救助落难人员,一眨眼就是20多个春秋。他就是救助管理科科长———刘威。
岗位平凡大爱无价
11月5日,记者在刘威的办公室见到他时,他刚刚送完三名落难人员回到单位,顾不上喝口水就开始了和记者交谈,因为结束采访后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他。
提起自己的工作,刘威说这是一个很平 凡的岗位,但他却怀着敬重的心。“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当我把一个个落难人员送回家,他们和家属在感谢我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感谢,这让我非常欣慰。”他说。
对于刘威,工作从没有休息日之说,什么时候需要,他就会出现在单位,工作到晚上七八点也是常有的事。在刘威的救助对象中,有一些是精神病人、痴障人员,有的长期流浪在外,连身份信息都难以核实。但无论是谁、无论何时寻求帮助,刘威都会全心全意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帮助他们购买车票、联系亲友。仅这一年来,经他核实和安置的受助人员就达100多人,使这些常年流浪在外的受助人员,一部分回到了家人身边,同家人团聚,另一部分得到了妥善安置。
记者注意到,当他讲述那些他和受助人员的故事时,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不知是出于对受助者的同情,还是对自己尽到责任的欣慰。
救命之恩不受一谢
2014年3月的一天,一位20多岁的男子孙凡(化名)来到站里寻求帮助。谁料当晚孙凡突发疾病,情况危急。刘威得知情况后立即拨打了120,连夜将他送进医院。经诊断,孙凡患有急性肠梗阻,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刘威只得赶紧联系孙凡的家人,却发现他留下的家庭地址是假的。
面对这种情况,在与医院沟通之后,刘威来到重症监护室,询问孙凡的家庭住址,得知他是南阳唐河人。
刘威立即与南阳市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在对方的帮助之下,联系上了他的爷爷。原来,孙凡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一直和爷爷一起生活。得知孙子重病的消息,孙凡的爷爷连夜赶到漯河的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外,老人家对刘威千恩万谢,可是刘威告诉他:“党和政府把我安排在这个岗位,我做这些事都是应尽之责。当下治好小凡的病要紧,你要是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我一定尽力帮助。”
踏破铁鞋送她回家
2014年10月份,公安部门送来一位智障女孩,除了能说出自己名叫龚珍珍(化名)外,只能说出一个叫作白庙村的地名。
刘威将龚珍珍安排在托养点后,开始了对白庙村的寻访。“通过询问和查找地图,发现叫这个名字的地方真不少。周边很多地市都有。”刘威说。尽管困难,还是要一个一个地方去寻访。他带着女孩先后来到漯河市郾城区白庙村、驻马店市西平县白庙村、周口市西华县白庙村,但都没有找到他的家人。
虽然没有找到,但刘威的心中一直惦记着。2015年7月份,去许昌市襄城县送人时,刘威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白庙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了该村的村支书。当刘威将随身携带的照相机中的照片给村支书看时,村支书立刻认出了龚珍珍。原来,龚珍珍的家人也一直在找她。送龚珍珍回家那天的情景刘威记忆犹新:这一家人又是喜悦、又是伤心,龚珍珍的奶奶更是一把抱住孙女,一把拉住刘威的手泣不成声。
其实这样的场景刘威并没少经历过,但每一次经历还是让他深受感动。他说他感谢自己的这份工作,让他看尽了命运的无常,却又切身地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亲情的宝贵。或许什么样的荣誉在对生命的大爱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也或许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最赤诚的本色。记者面前的刘威平实而又亲切,但他所经历的那些故事,却足以写就一首当代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