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纪检战线上一颗“螺丝钉”
———记市纪委正科级纪检监察员王昆鹏
多次获得纪检先进工作者荣誉的王昆鹏
“一个人的作用,就如一台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虽然小,但作用不可低估。”多次获得纪检先进工作者荣誉的王昆鹏,这样解释自己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态度。
在机关,王昆鹏不是处在反腐败斗争的第一线,干的是写信息、写材料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活,每天就是苦坐冷板凳,没日没夜地写。虽然不能像其他同事那样惩贪治腐,铁面执纪,但他一样忠诚于纪检监察事业,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党的纪检事业,用辛勤的汗水、坚实的足迹、坦荡的情怀,书写着一名基层纪检干部和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
沉心摸门道躬身练笔头
十年前的一天,还是驻村干部的王昆鹏正和村干部讨论特色农业发展,突然接到去漯河市纪委办公室报道的通知,王昆鹏生平第一次踏进了市纪委的门。
“我毕业后,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后来又在农业部门从事农田水利和农业项目建设工作。对于纪检监察工作来说,我完全是个‘门外汉’。”王昆鹏说,到了市纪委才知道,是因为他在驻村期间,参加了全市驻村工作征文比赛获得第一名,市纪委领导点名让他来写材料。
对王昆鹏来说,纪检监察工作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一开始不知从何下手,太多的不了解、不明白让他这个“门外汉”
感到困惑、无助。“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激励着他,他如饥似渴地自学纪检监察业务知识,一篇篇翻阅纪检监察的各类报纸杂志。学习其中的优秀稿件,看词句、看段落、看标题、看内容,细细琢磨,仔细品味,再找来一些素材练笔。通过学习,他逐渐悟出了一些纪检监察写作的“门道”。
工作不到半年,他突然接到通知:到省纪委办公厅协助工作六个月。凭借着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王昆鹏迅速适应了岗位。由于笔头好,业务精,他又被中纪委领导相中,以一名普通的基层纪检信息员的身份,抽调至中纪委办公厅负责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纪委领导报送的上报专刊。
一边伺候母亲一边写材料
紧张的早晨,繁忙的白天,不眠的夜晚,疲倦的周末……这些都是王昆鹏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写出满意的材料信息,王昆鹏经常加班加点,勤思苦想,字斟句酌,逐字逐句地修改,反反复复地打磨,连标点符号都不允许出差错,直至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
“搞文字工作是一项苦差事,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加班加点连轴转,通宵达旦不睡觉,都是家常便饭。”王昆鹏说,有一年冬天,市纪委领导交代他起草全会工作报告,那段时间正赶上他母亲住院做青光眼手术,他白天晚上两边跑,连续的 奔波和熬夜使他的职业病———痔疮开始犯病找事,浑身难受,坐卧不安。当时,办公室人手少,全会材料多,他只好忍着疼痛,白天椅子坐不成,他就站着找资料、整材料,晚上带着手提电脑在医院陪护母亲,待夜深人静时趴在床上继续写材料,值班医生看到他的样子笑称:“还没见过哪个人在医院陪护还整夜敲电脑写材料!”
拒绝诱惑坚守岗位
十年纪检监察的文字工作中,王昆鹏干出了名堂,他先后三次被借调到省纪委,一次借调到中纪委,先后获得40多项荣誉,他编写的《纪检监察信息解析》一书被省纪委作为教材翻印2000多册,下发全省学习参考。
虽然工作干出了名堂,但是看到他那么辛苦,就有家人开始劝他:“天天搞材料,也赚不了啥大钱,究竟图啥呢?”还有一位开公司的亲戚说:“昆鹏,你现在的岗位既没啥权力,也没啥油水,我还真缺个像你这样操心的人,辞职跟着我干吧,年薪给你20万。要不,你挑个稍清闲的岗位,单位、公司两兼顾,酬金不低于十万。”“一身不能两许,这个文秘岗位还离不开我。”王昆鹏说,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坚守岗位,忠诚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