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仵树大通讯员王昆鹏王辉
派驻机构实现“瘦身”,主责主业更加突出;乡镇(街道)派出监察员办公室,将监督的“探头”照到群众身边;村村都设监察信息员,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8年以来,漯河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在高质量完成转隶融合的基础上,对接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监察职能延伸至村(社区),构建起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市、县(区)、乡(镇)、村(居)的四级监督体系,让监督真正严起来、实起来、硬起来,推动实现对所有监察对象的有形覆盖转化为有效治理,反腐败“铁拳”威力更大。
擦亮派驻“探头”,权威树起来、监督严起来
“怎样彻底解决派驻机构监督不力的问题,是我们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漯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察委主任杨骁说,在推进派驻机构改革中,将顶层设计实打实落地,编制统一划转,市级派驻机构从之前的73家“瘦身”到26家,管理机制上实现市纪委监察委机关与派驻机构管理一体推进,后勤保障、工作经费、考核晋升、工资福利等一个标准,解决派驻人员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异体监督。
“瘦身”后的派驻机构,监督更加有力、有效。为充分发挥派驻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的优势,市纪委监察委明确执纪监督室联系26家驻派机构,并出台工作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理顺监督体系,突出监督重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到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上,“攥紧拳头打出去”,挺直腰杆抓监督,用好“四种形态”,有效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切实发挥党内监督的综合效应。
“改革后,监督更加独立有效,覆盖也更加全面,耳朵伸长了、眼睛瞪大了,不仅‘探头’作用显著增强,也推动了被监督单位党组织抓好本级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监督实现了法纪效果、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派驻组的工作人员石铁军,之前在漯河市民政局干了8年的监察室主任,对派驻机构改革后焕然一新的面貌深有感触。
机关监督无缝对接,不断档、不留空白点
个别单位工作人员上班时间玩手机、看视频、看小说……新年伊始,漯河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就组织人员对市直69个一级机构及51个二级机构执行工作纪律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发现的有关问题全市通报曝光。
这只是漯河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纪工委开展日常监督的一个缩影,在漯河市,机关纪委的监督之网也是越织越密。
为实现“监督与再监督”的无缝对接,2018年以来,漯河市积极探索市直单位加强机关纪委建设,要求设立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的市直单位,必须设立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未设立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的市直单位,则设纪律检查委员,协助党组(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查处党组织关系在本机关的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的违纪案件。
目前,市直单位415名纪律检查委员已经到岗到位,无死角、全覆盖的党内监督体系日益完善,市直机关单位的日常监督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推动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竿子插到底”,基层监督触角延伸到“末梢”
“探照灯”继续向下照。2018年11月21日,随着临颍县纪委监察委派出16个乡镇监察员办公室全部完成组建并同时举行揭牌仪式,全市58个乡镇监察员办公室全部挂牌成立,这是漯河市推进监察职能向基层全覆盖的重要一环。
“基层公职人员行使的虽然是‘微权力’,一旦滥用,直接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威信和执政之基。”杨骁说,在不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中,漯河市着力推动监察工作向乡镇(街道)拓展延伸,县区统一向乡镇派出监察员办公室,赋予监察权限,紧盯基层公职人员的“微权力”,监督其依法履职,不缺位、不滥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纪检监察就在身边、正风反腐就在身边,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扎实成效取信于民。
与此同时,为解决村级组织规范运行监管的薄弱环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漯河市借助村级组织换届契机,在全市1345个村(社区)成立监督委员会,村村设立监察信息员,并且向市财政申请提高他们的工资报酬,激发其担当尽责的内生动力。
目前,全市乡镇监察员、助理监察员和1345个行政村监察信息员全部配备到位,4077名监察委会成员上岗履职,其中党员2614名,232名监委会成员由村(社区)党组织成员兼任,一大批在基层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进入监督委员会,监督覆盖到村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源头上遏制村级“微腐败”,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延伸至村组,把压力传导到村组,把纪律约束落实到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