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城向东,沿344国道约莫3公里,迎面竖立着一块牌子格外醒目,自上而下一行大字:明监察御史王润故里。这个叫作“双庙”的村子人口不多、面积不大,但却因为“王刘不结亲”的习俗而让人津津乐道。
弘治二年(1489年),城关街道双庙村王润与贾咏、杜宏、谷锺仁同榜中举,其中贾咏为全省乡试解元(第一名)、王润亚元(第二名),成为临颍轰动一时的佳话。
王润乡试中举后,出任西安府学训导,一边负责给进学的生员(秀才)讲课,一边继续攻读,以求博取进士之功名,但却是屡试不第。
有同僚为他支招:“现在朝廷,只手遮天的是大太监刘瑾,你只要花点银子,一定能够高中榜眼。”王润面对同僚们的好意劝说,俨然曰:“靠行贿博取功名,我辈之耻也,国之不幸也,非我王润之作为!”
正德年间,王润被录用为进士,任命为两江巡监,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政声远播。朝廷获悉,下旨调王润进京,擢升监察御史。入京后,王润听闻刘瑾诸多贪腐弄权之事,多次想弹劾刘瑾,均被同事劝阻:“刘瑾之团伙被称之为八虎,稍有不慎,必定会招来灭门之灾。”同事的劝说不仅没有让王润停止弹劾刘瑾的想法,反而更加坚定了弹劾刘瑾的决心。自此,刘瑾将王润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设计陷害王润,将其打入死牢、严刑拷打、百般折磨,王润几乎丧命于此。
正德五年二月,天子朱厚照对刘瑾专权生出了一些不满,于是特意起用王润等耿臣,对刘瑾进行制衡。八月,逮捕刘瑾并进行公审,然大部分官员由于是刘瑾提携,竟无人敢于接手刘瑾案。王润挺身而出,通过周密调查,奏疏罗列刘瑾19项罪名,被判凌迟3357刀。
监斩刘瑾后,王润依然辞官还乡,散财资助乡邻、筹资办理学塾、修桥疏通河渠,赢得周边群众的广泛赞誉。其修建的“王大桥”遗址至今还在,被当地群众称为“清廉桥”。
嘉靖十九年(1542年)六月,王润临终交代家人:“吾生于农家,幼时母世,父亲早亡,苦读而博取功名,被皇上封为监察御史。吾回顾一生,没有留下金银财宝,但无愧于朝廷、无愧于乡亲。凡我子孙,不得与刘瑾之类为伍;凡我子孙,不得与刘瑾之族通婚。切记,切记!”说完,安详闭上眼睛。
王润后人继承王润临终遗言,不与刘瑾之类为伍、不与刘瑾之族通婚。传承至近代,逐渐演变成了“王刘不结亲”的习俗,对双庙村民家风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民国时期,王氏家族出现一个人叫做王段常。从小偷鸡摸狗,父亲多次用绳子吊在房梁拷打,足见对其的憎恶。十九岁那年,又因为偷窃被逮住后送回双庙,父亲狠心将其脚筋挑断,从此,王段常就成了跛脚的瘸子,但依旧难改旧习。有一次,王段常竟然跛着脚去寺庙偷窃。父亲把其拽到王润墓前:“孩子,睁眼看看咱家老祖宗,当年可是监察御史,被刘瑾严刑拷打,依然不向邪恶低头;被皇帝赏赐金银,依然不为所动。我们王家决不能出现对不起祖宗的事,今天,要不就是你在祖宗面前以死谢罪,要不就是我在祖宗面前一死,到阴曹地府向祖宗忏悔我教子无方。”说罢,扔给王段常一根绳子头也不回的走了。王段常幡然悔悟,把自己吊死在王润墓园“教子有方”的碑刻前。
“王刘不结亲”的遗训至今仍被王润后人传承,全村王氏家族没有一家与刘姓结亲。“老祖宗的遗训是告诫我们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不与邪恶势力同流,我们需要继承的是浩然正气、清廉品质,只要品德端正,我们愿与任何姓氏结亲。”王姓一位老人道出了“王刘不结亲”的真正内涵。(临颍县纪委监委 李群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