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周刊荟萃中州
2021-06-01 10:06 来源: 开封廉政网

宣讲员:麻森驻市卫健委纪检监察组

《风雨》周刊荟萃中州

在全面抗战初期,随着平津及上海等地的陷落,作家们星流云散。当时主要的文化机构损失惨重,整个文坛显得异常寥落。能及时发出抗战声音的除了茅盾、巴金主编的《呐喊》外,其他文学刊物寥寥无几。但在沉寂的中原大地开封却有中共河南省委机关刊物《风雨》周刊异军突起,同上海的《烽火》《七月》等抗战期刊遥相呼应,为抗战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主编之一王阑西回忆,当他 1937年留日归来经过开封的时候,中原抗日运动正在猛烈的展开。“河南的热血青年,文化界流亡人士和广大工人、农民基于危急形势,都紧急高呼抗日救亡!”八月下旬,在开封召开了一次河南文化界抗日救亡座谈会,有人主张创办一份以宣传救亡图存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刊物,最终“由嵇文甫提名,大家经过充分热烈讨论,决定创办名叫《风雨》的周刊”,《风雨》周刊前后共出版了二十七期,第一期至十五期为周刊,十六期以后改为五日刊。其中第六期到十四期标题是集鲁迅先生遗墨,自十五期开始采用中共元老林伯渠先生的题字,同时主编也略作了调整。自1937年9月创刊到1938年5月停刊的9个多月里,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呼吁各阶层人士团结御侮,探讨保卫河南、保卫中国的救亡途径,成为中共河南省委发动民众、组织救亡的坚强喉舌,有力地配合了河南党的中心工作。

1937年 9月 11 日,《风雨》周刊的创刊号印了数千份,在开封的学校、街头发售时,竟被一抢而空。后来《风雨》周刊最多发行至1万份,其影响范围不仅限于河南,还波及武汉、西安、苏北、山西、兰州、重庆、延安等地,成了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与此同时,活跃在开封抗日文化战线上的还有从南京、上海等地迁来的《经世》半月刊和《大时代》旬刊等,它们共同掀起了中原地区抗日救亡的舆论高潮。此时的开封,正如发表于第六期的文章《八方风雨会中州》讲述的一样,“近来南北交通利器已将各地流亡的学生先生作家学者,一批一批的运到开封。不仅是他们来了,且有他们痛苦的经验,远大的见识,活动的能力,亲热的态度,沉默的苦笑,洪亮的歌声……也都与之俱来了”,这些人员以外来知识分子和本地青年学生为主,积极组织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在组织方面:有全省抗敌后援会,各学校抗日后援会,歌咏队,话剧团,文化界救亡座谈会,文艺座谈会等;在言论方面:有《风雨》周刊,《大时代》旬刊,抗日周刊, 抗敌周报,争存半月刊,民族阵线月刊,经世月刊,以及《中原日报》《抗日早报》等”。在抗战炮火的轰响中,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平津的,上海的,武汉的,还有从国外回国 、准备要到延安去的,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暂时地聚集到了开封。

在这期间,上海救亡演剧一 、二 、五队先后在开封进行救亡宣传,影响很大。其中有著名的音乐家、戏剧家、电影艺术家宋之的、马彦祥、贺绿汀、洪深、冼星海、金山、崔嵬等人。次年2月,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在共产党员荣千祥 (荣高棠)、杨振九(杨易辰)、张枬等人的率领下,经徐州到开封进行救亡演出,受到开封各界的一致好评”。

他们带来了大批抗日剧作如《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到前线去》《请看今日的东北》等。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地处中原的开封成了诸多作家抗战途中暂时的栖息地。碧野在回忆录中描述流落在开封的情形,“我和田涛身无分文,投奔《风雨》周刊社,各人给周刊赶写了一篇文章 ……吴强在社里兼管财务,特地给我们预支了稿费。姚雪垠也穷,带我们逛街,只能在龙亭请我们吃馄饨”。可见, 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正是通过《风雨》周刊这样的刊物将来自不同地区的流亡者们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后来他们两篇文章均发表于《周刊创刊号》上:田涛的是《变》,碧野的是《流亡途上》。李辉英则既在《周刊》发表小说《埋葬》,还根据他在开封的经历写下散文《开封一夜》,描述开封的战时状态。20世纪 80年代姚雪垠回忆那段经历时讲到,“青年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神圣目的,产生了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你是抗日的、进步的,就一见如故,互相关心,互相协助,互相救护。这样道德规范普遍于各地的救亡团体和救亡人士,普遍于日常生活”。在《风雨》周刊创刊号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伟大的解放战争已经发动,兴奋的日子开始了。谁都知道,全国上下一致奋起走上救亡战线是我们胜利的保证之一。在前线,我们需要飞机和大炮;在后方,我们同样的需要文化武器。疯狂的日本军人毅然的来屠杀我们,破坏和平,摧残文化的时候,我们就毅然的起来抗战,为我们,为东亚,为全世界,担当起维护和平、保障文化、反帝反侵略的重任。为着上述天赋的使命。我们的《风雨》就匆匆的诞生了。”这些流亡到开封的作家们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共同唱响了中原大地洪大的抗日歌声。

1938年5月,日军在侵占徐州后,又继续沿陇海路向西进犯。黄河北岸的炮声已依稀可辨,河南省会开封的形势已经非常紧张,开封的机关、团体、学校纷纷西迁,国民党机关剩下留守的少数人员也做好了向南阳、洛阳转移的准备。《风雨》编辑部也只剩下王阑西、杨庆生、时钟俭等几个人。在此形势下,《风雨》周刊依然艰难维持着正常的出版发行。直到日军占领兰封、考城后,西距开封不足百里,《风雨》编辑部编印好最后期刊物,匆忙撤离。

《风雨》周刊在抗战初期的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动员了河南各界的抗日救亡群众,号召和组织了近千名学生到陕北、晋东南、竹沟一带的抗日部队,对河南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向河南的广大民众准确、及时地传达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纲领和主张,特别是在河南的上层人士中宣传和巩固了民族统一战线,向基层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灌输民族意识,将救亡运动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因此,《风雨》周刊为河南抗日救亡运动史书写了重要的一页。(供稿:中共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