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员:焦莎莎(驻市卫健委纪检监察组)
“抗日奇花”孩子剧团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起,开封市禹王台区实验小学里的“红领巾”们飞奔回到座位上,校园里干净整洁,教室里窗明几净,不时传来阵阵读书声和笔尖在纸上摩擦的声音,还有老师走来走去的脚步声。老师讲课的声音洪亮、清脆,电子化的教学设备崭新清晰,多么美好的一天,又是多么平常的一天。但是你能想到当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瞬间硝烟弥漫的时候,在这个学校有这样一群孩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用歌曲、戏剧为他人创造一刻艺术的宁静,也激励着大家挽起手来一起抗击敌人,宣传、启蒙、动员更多的人参加抗日队伍,共同保卫祖国,绝不当亡国奴。他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小小年纪就擎起反侵略的旗帜,扛起了救亡图存的国家责任,用稚嫩的童声唤醒民众,一路播撒抗日爱国的种子,令人肃然起敬。少年强,则国强!
一九三八年,现在的开封市禹王台区实验小学时名“陇海铁路开封扶轮小学”,二月末的一天,在扶轮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刚刚做完早操,校长吴平召集学生讲话,在日寇侵华的隆隆炮声中,吴校长难得这样的兴高采烈,她难掩激动的神情,向大家宣布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名字叫魏晨,魏老师是专门教歌咏队的队员学歌学舞的。只见魏老师一头整齐的短发,个子略高,紫红脸色,身上穿着一件蓝色的布旗袍,脚穿布鞋,她带着浓重的信阳口音微笑着对大家说:“参加歌咏队的同学要学歌学舞,放学后要晚些回家了。”这位化名为“魏晨”的老师就是后来在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记述的红军长征中著名的女战士之一危拱之同志,她是1937年在开封成立的河南省委根据工作需要派遣到扶轮小学任教的,时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
扶轮小学的学生都是陇海铁路职工的子弟,全面抗日战争初期,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学校的师生和古城开封各界人民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浪潮,满怀激情地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学校的这个歌咏队就是这个时候成立的,危拱之同志来到扶轮小学之后,经常带领歌咏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校外为前方抗日战士进行募捐活动,并到医院慰问伤兵,到火车站欢送开往前线的抗战部队。开封市内的繁塔寺医院,住满了从前方护送下来的伤兵。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地前去慰问,危拱之同志也带着歌咏队前去慰问演出,临行前,她给孩子们安排了演唱次序,并强调指出:“到了医院,唱歌要带感情,节拍要整齐,这样就会产生力量。”孩子们到了医院,怀着真挚地感情唱了第一曲《慰问伤兵歌》,这时,就有伤兵坐了起来,更有不少人围在孩子的四周,接着,孩子们载歌载舞的《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使整个医院的气氛昂扬热烈,等《打回老家去》演唱结束,好多伤兵激动的流出了泪水,他们有人把孩子们紧紧的抱了起来,从孩子的演出中他们获得了必胜的信心和无穷的勇气。
经过深入的了解情况,危拱之同志深切感到学校的种种救亡活动,还只限于一时的爱国热情,带有自发的、临时的特点,而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远远不能适应对日打持久战的战略需要。于是,她明确指出,根据形势观察,开封沦陷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不把已经发动起来的救亡力量组织起来,势必将随着开封的沦陷而星散,最终走向自生自灭。因此,受到上海孩子剧团的启发,她向河南省委提出在扶轮小学建立孩子剧团这一富有远见的建议,以适应不断高涨的救亡运动的需要,建议得到省委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在组建开封孩子剧团的过程中,危拱之同志一方面精心挑选剧团的团员,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9岁,剧团选举宗克文为团长,孩子们按照年龄排了次序,大哥、二哥、三姐、四哥……依次排下去,孩子们亲如兄弟姐妹,组成了一个亲密无间的抗日集体,危拱之同志为总导演,她让团员称其为大姐;另一方面为了使剧团取得合法地位,她和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妇女部长的吴平同志利用统战关系,在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上层作了大量的工作。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后,危拱之同志和组织上决定在庆祝“三八”妇女节那天由孩子们登台演出,并正式宣布开封孩子剧团的成立,由此扩大政治影响并夯实合法地位。为了在首次演出时打响第一炮,孩子们在魏老师(危拱之)的带领下不分昼夜的排练了《国旗舞》《儿童舞》《工人舞》《红色机器舞》《海陆空军总动员》和其他一些欢快的儿童舞蹈,并创作了一个活报剧《流浪儿》,讲述了一群孩子,因父母惨遭日寇杀害,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一路逃难,受尽种种非人折磨的悲惨遭遇。剧中还穿插演唱了《松花江上》这首催人泪下的著名歌曲,情节真实感人。
一九三八年的三月八日,这是让危拱之同志和孩子们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河南省会开封举行各界抗日救亡文艺汇演,危拱之同志带领孩子们在中山路北段的大陆电影院(现在的工人电影院)举行首次公演,同时宣布开封孩子剧团的正式成立。孩子们在舞台上首先表演《海陆空军总动员》歌舞剧,剧团团员全体登场,协同表演各个兵种与日寇作战的场面,飞机穿行的形象,水兵击水的动作,步兵冲锋的英姿鱼贯而出,台下的观众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最后孩子们表演了《国旗舞》,当数面五彩旗帜在舞台上飘扬翻飞,团员们齐声呐喊出动员民众起来抗日的口号时,观众的心潮随着彩旗的波涛而起伏,剧场的气氛一下子被推到了最高潮。孩子们的精彩演出使观众们耳目一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快,市内各报纸纷纷抢登孩子剧团公演的消息报导。共产党在汉口出版的《新华日报》也发表专讯,祝贺这支小战斗队伍的诞生:“愿在这伟大时代里,使孩子们肩负起抗日救亡的使命,使每个中国孩子都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先驱。”同时称赞魏晨(危拱之)是“天下的戏剧家”。孩子剧团紧接着于3月10日、11日又在开封文化界慰劳河防将士募捐大会上演出,观众踊跃捐献。孩子们为抗日救亡尽了一份募捐的力量。
4月上旬,孩子剧团赴郑州演出,受到郑州民众的热烈欢迎。《河南民报》1938年4月18日报道说:“偌大一个陇海大礼堂,竞挤得水泄不通。楼上并没座椅,都人挨着人站着,估计每日都在两千人以上。”在演出之余,开封孩子剧团把郑州爱好话剧的孩子们组织起来,帮助组成了“郑州孩子剧团”,播下了一批抗日救亡种子。4月14日,应洛阳各界的邀请,孩子剧团赴洛阳参加保卫大河南宣传周活动,在洛阳一连演了5天,轰动全城。洛阳抗敌后援会特制锦旗一面,上书“孩子抗敌先锋队”赠送给开封孩子剧团。
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沿陇海路西犯,开封危在旦夕。根据省委指示,5月23日开封孩子剧团挥泪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和家乡,踏上了抗日救亡巡回演出的征程,孩子们先后到许昌、驻马店、信阳、潢川、南阳、镇平、淅川、南召一带演出,足迹踏遍豫中、豫南的城镇和乡村。他们一方面演出救亡剧目,一方面办壁报栏宣传抗日,向民众们教唱救亡歌曲。孩子剧团每到一地,都使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一个高潮。1939年11月,“竹沟事变”发生后,孩子剧团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结束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宣布解散。后来,党组织送一部分团员参加了新四军六支队,一部分去了延安。(供稿:中共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