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2021-04-02 11:44 来源: 开封廉政网

宣讲员:尚笑艳(市纪委监委机关)

河南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1923年初,正值隆冬时节,北风呼啸。一位留着小平头,带着金丝眼镜,身着深灰长衫的青年男子在开封南关火车站下车后,急匆匆的坐上一辆黄包车,直奔坐落在开封西门大街的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这个年轻人名叫冯品毅,在“五四运动”中亲历了天安门集会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并在五四之后选择马克思主义,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行,他肩负着团中央交给的一项重要任务:接触进步青年教员和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他便以该校英语教员的合法身份,积极在青年中开展革命活动,播撒革命火种,培养党的力量,并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立第一师范社会主义青年团。

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们发现这位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冯先生不仅学识渊博,教学方式新颖,而且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他的英语课堂更是座无虚席。渐渐的,同学们从冯先生的课堂上了解到,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残酷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世界已然发生剧烈变化,“苏维埃劳兵会、劳工委员会都是新势力的结晶。其形式不源于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构思,他们是从已觉悟的社会情况中自然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向他讨教英语以外的社会现实问题。先进的社会思潮犹如一缕阳光,温暖了这寒冬里的古城大地。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赶走了统治河南8年之久的赵倜。后来,受新直系实力排挤,冯玉祥离任,吴佩孚嫡系张福来在开封就任河南督军。张福来对新文化运动并无所知,对于一些进步报刊的邮寄和发行检查并不严格。住在校内的冯品毅在自己的卧室外间,设立一个阅览室,供进步青年在这里阅读《向导》《先驱》等进步刊物。在这里,学生们意气风发、畅所欲言,他们谈人生、谈理想,针砭时弊,月旦社会。“少年强,则国强”,“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更需要我等少年团结奋进”,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喊。

1923年2月25日,空气中还弥漫着农历新年的喜庆氛围,省立开封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室里传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此时,冯品毅主持召开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省立开封第一师范支部成立大会,到会团员9人,他们是:杨庆桢、刘景陶、杨难新、曹廷藩、王德兴、朱书正、李恩灿、黄宝善、冯庆升。同时,成立了干事会,冯品毅任书记,杨庆桢、王德兴为干事。这是开封第一个基层团的组织,也标志着河南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开封诞生。一师团支部受团中央领导,此后,开封成为河南青年运动的领导核心。

在团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团支部建立后,当即积极投入到激烈的现实革命斗争中。1923年3月26日,开封一师发起组织收回旅顺、大连的反帝爱国游行,开封各校学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进行爱国主义宣传。5月9日,“国耻纪念日”开封一师团支部积极参与以“勿忘国耻”、“对日绝交”等为主要内容的反帝爱国宣传。1924年11月,在取缔教会学校、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中,开封一师积极行动发起组织了河南收回教育主权促进会,推动反帝爱国行动迅速发展。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来,省立一师随即罢课声援,揭开了河南人民声援五卅运动的反帝爱国热潮的序幕,有力地推动了开封的反帝爱国斗争。

在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群众斗争中,一师团支部书记冯品毅善于发现和培养骨干力量,进而吸收先进分子加入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1924年,经他介绍入党、入团的学生有刘英(后曾任河南省学联主席、团河南省委书记)、韩沅波(曾任中共满洲省总行委主席团常委兼军委书记)、朱尚忠、何国均、高奇等。他还同共产党员、嵩阳中学教员江梦霞(开封市第一任市委书记)一起,在开封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工人杨春芙(建国后曾任河南省政协常委)、李春泉(一九二五年任开封工友联合会会长)等加入共产党。

与此同时,开封各校青年运动迅速开展起来。1924年春,省立一师学生刘英、韩源波、裴光、霍树忠等发起成立了“青年学社”,以反帝、反军阀为口号,决心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而斗争到底。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南最早的革命青年团体。此后,省立二中也成立了“青年社”,中州大学附中成立了“青年救国团”和“青年干社”。这些革命青年团体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为河南革命运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青年学生作为主力,旗帜鲜明的表达了“救亡图存”的主人翁精神和探索创新的奋斗力量,令人动容和感动。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的青年人更应该勇毅前行,树立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振奋舍我其谁的精气神,激扬青春风采、播撒青春气质,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作者:中共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 魏佳)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