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员:刘云青(驻市委政法委纪检监察组)
办学
1946年3月的一天傍晚,在通许县玉皇庙村东南角那座只剩下残墙断壁的玉皇大帝庙前,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旗杆石上默默地望着这片废墟深思。他是谁?坐在这儿干什么呢?
他叫张相石,通许县东南洼张村人。抗战时期,曾和其他同志一起组建武装,开展对敌斗争。现在他受通许县民主政府的委托筹办玉皇庙小学,他面对废墟正在为建校而犯愁。要办学就得有教室,可原来玉皇庙村唯一能当教室用的玉皇大帝庙几年前大部分房子被日本鬼子拆毁建炮楼了,剩余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不蔽风雨。学校该咋办呢?
张相石离开此地回到洼张,简单吃了晚饭就连夜找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商量,发动大家为办学出谋献策。议来议去,忽然有人说:“南边蔡庄还有个日本鬼子修的碉堡,咱扒了盖学校不行吗?”一句话提醒了大家,纷纷一致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可是,蔡庄的蔡保长让不让扒呢?大家对此又有点犯难。张相石说:“只要我们大家心齐,姓蔡的好对付。”
第二天一早,张相石找到三区长温玖玉,向他汇报了办学的具体想法,并交给他一张拟定的建校董事会名单,所列的都是玉皇庙一带的头面人物。温区长审查后说:“你的想法很好,把这些绅士和社会名流吸收进董事会里,这样有利于学校的创办,众人拾柴火焰高嘛。”最后他又对张相石说:“你谈谈还有什么困难,我向县政府反映,帮你想想办法。你还可以以董事会的名义向附近的开明绅士筹集点款,以弥补建校经费之不足。至于蔡保长的事,我这就去找他。”
蔡保长对温区长可不陌生。打日本人那阵子,因为他脚踩两只船,与日本人走的近,可没少受温区长的敲打。抗战胜利了,他虽然投靠了国民党,但是现在面对亲自登门造访的温区长,心知来者不善,怀里像揣只小兔子抓挠得不是滋味。当他得知温区长的来意是扒碉堡盖学校时,嘴里说着“中中”,却又把国民党县长张赞恩抬出来作为挡箭牌。温区长一听急了:“怎么?到底张赞恩不同意还是你不同意?他要碉堡有啥用?咱扒碉堡是盖学校,我就不信他会说不行!”一席话说得姓蔡的哑口无言。
由于温区长和张相石亲自出面登门相邀,学校董事会终于顺利成立了。董事们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并制定了办学育人的总体思路。
这天正逢玉皇庙集会,赶会的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各村的校董们也都按时来到这里,群众见这么多头面人物聚在庙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纷纷围过来看。根据董事会的意见,张相石对群众讲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们来这儿不是商量给玉皇大帝重起庙宇再塑金身的,而是受县民主政府的委托商量在这儿办个学校,让咱们的孩子上学念书,长大了不再当睁眼瞎,成为有知识的人。”说着他用手指了指,“这些人就是学校的董事,大家都认识,我就不介绍了。”接着他作了个揖,提高嗓门道:“这次集资办学,不让穷苦百姓捐资捐物,只想请诸位乡亲帮忙去蔡庄把碉堡扒了,拉到这儿盖学校。”这话可说到大家心窝里了,自己为办学出点力气,没有不同意的。张相石看到群众的热情很高,他接着说:“那好,请大家回去宣传宣传,凡愿意帮忙的,吃过午饭由各村的董事领着到这里集合,咱说干就干。”
午饭后,数百名群众带着工具,推着小车,在校董事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向蔡庄进发了。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偌大一座碉堡,不长时间就彻底扒掉运到了玉皇庙。不久,为弥补办学资金的不足,经县民主政府同意,安岭村的寨墙和八岭岗的大庙也被扒掉,运到了建校工地上。
时隔不久,在玉皇大帝庙的废墟上,一所崭新的玉皇庙小学终于开学了。(供稿:中共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