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交通站--黄河书店
2021-06-21 09:37 来源: 开封廉政网

宣讲员:张冰开封城投集团纪检监察部

地下交通站--黄河书店

开封黄河书店是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在开封建立的一个地下交通站。它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东大街,以书店为掩护搜集国民党的军事、政治情报。交通站直接和军区情报处联系。1947年刘邓大军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军区情报处派李文彬带一部电台,在豫皖苏水东地区建立一个豫东情报站,李文彬任站长。之后,书店情报站直接归豫东情报站领导。情报联络点和开封地下党组织没有平行的关系。

1946年4月,从大别山新四军第五师突围到华北解放区的李洵,与地下党员徐寄光约定在开封相会一同去解放区,后因到达时间的差错,李洵先走了,嘱咐在开封高中读书的弟弟李海波转告徐寄光,在开封等待他返回。李洵到华北解放区后调到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并派到开封从事情报工作。

李洵返回开封后立即与徐寄光相见,向他说明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并希望徐寄光留在开封一同研究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徐寄光把正在酝酿创办书店的情况向李洵转述,他们认为可以用经营书店作为掩护进行情报工作。李洵不便公开出面,徐寄光则以失业尚未找到工作为由,出面参与筹办书店,徐寄光为人老实被万新玉、谢珍如等首倡人一致推荐为书店经理。因此书店从一开业,经营活动完全掌握在徐寄光一人之手,进行情报侦察活动的问题只在徐寄光、李洵,之后是武尽法等3人中研究进行。

书店的地址在开封市东大街东口路南(离东口隔三四家)。这里原是一个小布店,后来倒闭了。两层木板小楼,楼上住人,下边3间门面营业,后边有3间平房,西边有一间厨房,院子不大。房主是万新玉的同学,房子作为股金入股,成为书店股东。为建立与各方面人士的联系,他们把书店入股的每股金额压得很低。由最初的发起人各自向朋友、同学、同乡、同事等人征集股金。股东中有学校教师、职员、文化界人士、商人、学生。这些人多数是思想进步的青年,有一些是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如历史考古学家刘耀庭就是抗战时期的党员,后失掉关系,时任《河南民国日报》编委委员。谢珍如也是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为了保护书店的安全、掩护情报工作,徐寄光、李洵研究通过谢珍如促使陈瑞南设法向国民党党、政、军界人士征集股金,拉要人成为书店的名誉董事和创办发起人。拉这些人作为股东,不求其出钱多少,主要是利用其“势力牌子”。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的首席参议杨虞甫、国民党河南省党部秘书长张圣泽、河南省参议员、民社党员郑力群、河南省训练团副主任张勉之(主任是刘茂恩兼)、《大河通讯社》社长朱灿甲(张、朱是胡宗南派来河南扩充势力的)等都列为书店的名誉董事和创办发起人。黄河书店的牌子就是名誉董事杨虞甫的手书,一笔怪体字,很引人注目。这些名誉董事们分属当时开封国民党各派势力,相互制约,他们看到书店创办发起人、董事名单后,互认为黄河书店有对方的背景,不怀疑书店有问题,对书店起到了保护作用。

书店于1946年秋正式开业,徐寄光任经理。还有3个店员,都是十几岁的失学青年,经股东介绍到书店任店员,他们是:姚天佑、王玉申、赵森。1947年秋,晋冀鲁豫军区情报处派化名吴玉山的武尽法来到书店,以店员身份为掩护搞情报交通工作。在书店工作没有工资,只有管吃、穿、住。夏一身单,冬一身棉,自己起火做饭。书店的会计是股东张宜生兼管。他当时在河南省保安司令部会计室工作,他住在书店,在书店结婚,穿着军衣上下班进出书店,对书店也是掩护。书店的正常营业收入,只能应付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其他一切应酬各项经费开支,主要由军区情报处供给。李洵以纸烟生意为掩护定期回司令部情报处汇报工作,回来时将解放军从国民党手中缴获国民党的法币带来作为股东投资。武尽法以失学学生、或以书店作副业生意的身份去豫东解放区和徐州、郑州等地收集传送情报。

开封黄河书店,从1946年秋开业到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后结束,历时近2年时间。书店作为情报联络点,搜集了不少政治、军事情报,受到了上级的表扬。情报联络点还发展了工作关系,扩大了情报来源,壮大了情报队伍。这些力量被派往江南,为以后的渡江作战,搜集了情报资料。书店经营的进步书籍,起到了启发群众觉悟、宣传党的政策、宣传进步思想的作用。不少青年就是看到了这些进步书籍提高了觉悟而走上了革命道路的。(供稿:中共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