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里,走进我市一些比较偏远的村(社区),你很可能会看到一些市直单位机关干部的身影:他们有的正围坐在农家小院里与村民热火朝天地唠家常、听意见,有的正一身土、一身泥地帮助困难群众干农活,有的正耐心细致地为村里的党员干部上党课、讲政策……
自今年3月全市“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启动以来,市直84个单位分别在基层的村(社区)建立了联系点,各单位党员干部也分别与1148户基层群众建立起联系。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接地气、转作风,踏踏实实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使这些曾经相对落后的村(社区)发生巨大变化,并密切了干群关系。
惠民实事: 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
平坦的道路、明亮的路灯,沿途还有修剪整齐的小花坛可供观赏……11月23日晚上,吃过晚饭,康乐社区的张岳山老人在路边散步,显得怡然自得。他告诉记者,现在社区环境,与之前基础设施老化、人行道凹凸不平、绿化严重不达标的破败景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一切变化,都是在市城管局到该社区开展“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以后发生的。
作为联系康乐社区的市直单位,市城管局把居民反映强烈的社区环境问题作为第一项民生实事来抓,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该社区集中开展“三个整治”和“一个强化”活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该社区的道路、环卫、绿化和亮化等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共铺设人行道方砖3050平方米,安装路灯37盏,架设电缆500余米,清理社区积存垃圾70余吨,修建花坛6个,栽植灌木2万余株、行道树50余棵,完成2000平方米的绿化,仅用半个多月,社区面貌就焕然一新,居民的生活、出行环境也得到改善。
康乐社区的变化并不是个例。“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开展以来,84个市直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事情做起,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尽心竭力为群众办事,诚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批涉及出行、就学、就医、就业、灌溉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对于通许县冯庄乡东双沟村而言,多年来,浇地难、用电难、出行难一直是压在村民心头的三块大石头,市地税局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后,协调电力部门为该村安装了一台新变压器,顺利解决了电力扩容问题,又筹集资金为村里新打了26眼机井,满足了全村1800亩耕地的灌溉需要。今年夏季干旱严重,这些新打的机井对全村顺利度过旱期发挥了关键作用。而针对该村道路年久失修的实际情况,工作队又多方协调,先后筹集资金60多万元,为该村修建了长2000米、宽3.5米的乡村公路,一举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问题。
长期以来,尉氏县张市镇小寨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特别是村内道路仍以土路为主,晴天土飞扬、雨天泥满街,给村民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且由于道路不畅,货物运输受阻,严重影响了村内企业的发展,群众对修路的愿望非常迫切。市委办公室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经过多方努力,帮助该村协调惠农资金64万元,新修水泥路2060米,有效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问题。道路顺畅了,村民的心气顺了,村里的几家板材加工企业也越来越红火。为了给小寨村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驻村工作队还为该村协调资金9.25万元,新打机井13眼,彻底解决了该村东南900亩耕地灌溉难问题。在了解到该村部分村民因病、因残致贫的情况后,市委办公室有关领导带领驻村工作队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并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俺村积存多年的垃圾全部清干净了”、“我们社区有了自己的街心花园和健身长廊”、“多年失修的土路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农业技术员住进了俺家的大棚”、“大伙儿可以在家门口请专家看病了”……随便来到一个联系点,当地的群众都能说出一两件驻村工作队为他们办的实事。据不完全统计,8个月来,市直各单位在“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中已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300多件。
顶层设计:
让干部带着 任务下基层
早在“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启动之初,市委就给各单位的工作任务划出了“硬杠杠”,在出台的《关于在全市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每个市直单位都要联系一个村(社区),在活动中必须完成4大任务。
第一,要帮助联系点加强村(社区)班子建设。对于后进村,要做好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班子团结,激发内部活力;确实帮不上去、扶不起来的,要注重从大学生村干部、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发现、培养和推荐合适的村(社区)“两委”人选。
第二,要帮助联系点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完善和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村民(居民)自治章程、村民(居民)会议或村民(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等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社区)事务决策、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村务(居务)公开机制,推动实行村务(居务)公开答疑纠错制度,做到村(社区)各项事务依章理事。
第三,要帮助联系点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在充分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所联系村的实际,同村班子一道,理出一条符合该村自身情况的经济发展思路,选准发展项目,努力做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组织和引导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业科技等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后进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还要帮助联系点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立足自身优势,兴办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项目,帮助当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解决出行、就学、就医、就业等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
各单位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联系1户居民,而党员干部联户则要抓住3大类重点群体。
联系老党员、困难户、低保户。对居住条件差的,着重从改善其居住条件进行帮扶;对家庭收入低的,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帮助其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对家庭条件较好的老党员,注重精神关怀,丰富其文化生活。
联系五保户、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对五保户、空巢老人,坚持常到家看看,嘘寒问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对留守儿童,重点解决其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使留守儿童能够接受良好教育,权益得到保障,身心健康成长。
联系返乡务工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企业主。引导有一定资金积累和创业意向的返乡务工人员自主创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吸纳更多会员,带动更多群众创业致富;引导企业主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并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立足自身优势,从融资、项目、技改、用工、培训等方面进行帮扶,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发展大计:
多措并举探寻富民之路
4个标准化鸭棚,15000多只蛋鸭,尽管已从事蛋鸭养殖多年,这个规模和数量却是杞县城郊乡东十里村杨彦启从来想都不敢想的。在他看来,如果没有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家的养鸭规模是不可能跨出这么大步的。
在“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中,各单位不仅尽心竭力帮助联系点解决了许多眼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他们更是将眼光放到了推动当地长远发展上。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参加农户生产劳动、与乡镇(办事处)联系沟通等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村情民意调查工作,全面掌握“两委”班子建设情况、党员队伍基本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找出制约当地发展的症结。在此基础上,与所在县、乡党委政府联系沟通,集体把脉问诊,采取“一村一策”、“一事一议”、“一户一法”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信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全程为村民提供帮助和指导。
养鸭是杞县城郊乡东十里村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多年来,村民养鸭大多以散养为主,技术管理比较粗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论是规模和效益都遇到了瓶颈。开封大学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积极帮助村民出谋划策,并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联系了开封境内多家运作成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大型养殖场,带领村干部及部分养殖能手前去参观、考察、学习。经过深入的调研考察和充分的前期准备,该村首个蛋鸭规模化养殖场已经建成,这个占地1.5亩、包括4个养殖房的蛋鸭养殖场,养殖规模迅速发展到15000余只,这相当于过去几十家散养户养殖蛋鸭数量的总和。
祥符区曲兴镇门八府村过去因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村里的发展裹足不前,村民收入增长缓慢,市委群工部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利用黄河沿岸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废弃的坑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观光休闲农业,大规模养殖青鱼、草鱼、鲢鱼等经济鱼种和龙鱼、罗汉鱼、神仙鱼等观赏鱼类。如今,一个集休闲、垂钓、观光于一体的游览区已在这里初步形成。
市规划局针对所联系村存在的电力设施老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等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号脉、诊断、开方,发挥行业优势,为村庄编制整治规划,内容涉及村庄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村庄用地调整规划,农村新建新型住宅套型规划等,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市规划局的帮助下,按照规划的指引,该村建起了配套设施完备的文化活动广场,并对部分老旧线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市科技局针对所联系村存在的农业先进技术普及率低等问题,在当地建立起花生示范基地,为村民免费送去价值5万余元的花生新品种,并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农民传授农业种植新技术,带领大家向着科学种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作风转变:
干群心连心 亲如一家人
在“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中,84家市直单位的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坐一张凳、同吃一锅饭、同饮一瓢水。许多人是第一次住进农家小院、第一次吃上地锅饭、第一次干农活、第一次做矛盾调解工作……为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工作能力在实践磨砺中提高。
有的干部在民情日记中写下自己第一次进村的深刻触动:“离开机关大院,望着田野上一片翠绿,对多日没有下过乡的我来说,心情很惬意,眼睛不停地四处张望。可在走访村里几位困难群众后,看到一些群众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解决,我心中顿时感到沉甸甸的。当时我就想,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让这些困难群众生活得好一些。”
有的干部从群众态度的变化中悟到了群众工作的真谛:“我们刚开始驻村时,很多村民都是远远地站着,用一种半信半疑的目光打量着我们。在他们看来,我们到村里来,可能做做样子就回去了。但是,当看到我们挨家挨户走访、真诚听取大家意见、多方奔走帮助大家解实际困难、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后,许多人彻底转变了态度。他们看到,我们是要真心实意为大家做些事情的。现在,每当我们进村时,乡亲们大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我们要开展啥工作,他们也会主动走上前帮把手。这告诉我们,只要你实实在在为群众着想,群众也会真心实意支持你!”
有的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中提升了实际工作能力:“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上才知道;一项政策是好是坏,基层群众最有发言权。这些日子,通过与基层群众的不断接触,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所期所盼。在与群众的接触中,我们强烈意识到,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还有不少与群众愿望相脱节的地方。这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深入听取群众意见,更加全面权衡和考虑群众的愿望。”
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交流,一件件解危济困的民生实事,把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开展以来,市委群工部的干部隔三差五到祥符区曲兴镇门八府村,访农家、进田间,听取群众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该村的乡亲们到市区办事时,也时不时会到市委群工部机关串串门。该村党支部书记耿振清说:“市委群工部的干部就跟我们自家人一样,关系好着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