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风化人 传承廉政文化基因
2016-10-26 00:00 来源: 河南日报

“有党员干部的地方就有廉政文化覆盖、有人民群众的地方就有廉洁文化覆盖。近年来,河南省委、省纪委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具有中原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打造推出了一系列廉政文化精品工程。

鉴史问廉的镜子效应

走进河南廉政文化教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等11位古代先贤群雕。这些群雕的画面,正来源于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由河南省纪委等单位拍摄的《鉴史问廉》,立足河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和发源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作用,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该片2015年1月9日在央视首播后,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分别三轮播出,在省外10余家卫视热播,收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首播结束后,该片单在央视网的点击量就达130多万次。

《人民日报》文章《“采山之铜”,让荧屏有力量》认为,《鉴史问廉》传递“廉则兴,贪则衰”的历史规律,既富有历史穿透力,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启发为官者以清官为模,以贪腐为戒,将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廉政信仰传递到社会各界。

《鉴史问廉》所提供的丰富历史镜像,给当下的正风肃纪、打虎拍蝇提供了别具深意的文化参照系和心理坐标谱。

廉政戏曲的警醒作用

河南作为戏曲大省,如何将戏曲与廉政“嫁接”开出“清廉之花”?从2014年以来,省纪委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豫剧院等单位连续编排了廉政文化三部曲《全家福》《九品巡检暴式昭》《张伯行》,广受好评。

《全家福》在省内外巡演250多场。在中央党校和梅兰芳大剧院汇报演出时,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学员、中央部委近2000名局处级以上干部在内的数千人观看,跌宕起伏的剧情、令人深思的对白和独具韵味的豫剧唱腔,台词让现场观众很多时候都忘记了鼓掌,大家安静地观看、默默地拭泪。

一位领导干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部散场时让人很难站起来的作品,只想坐在那里静静反思。”

贪念私欲让“全家福”跌入了“全家苦”、“全家哭”的结局,耐人回味,令人警醒。有观众评论说,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防腐治腐,家庭、社会、个人、组织都要及时向不良行为说“不”,“雪崩”才不会发生。

2015年编排的《九品巡检暴式昭》已在全国演出200余场,2016年编排的新编廉政历史剧《张伯行》已进京汇报演出,将立足河南,全国巡演。

三部戏剧具体而微地描画出“清官情结”的民意基础和文化渊源,引发党员干部沉思:古代官员能做到,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做到。

各省辖市、直管县编排的《子夜惊梦》《清廉彭鹏》《太尉杨震》《白发亲娘》等一系列根植于中原沃土的廉政文化作品正在全省铺开,讲好中原故事,警醒防微杜渐。

广场文化的浸润功能

《焦裕禄》《燕振昌》《马海明》等一大批党的好干部之所以深入民心,省纪委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艺术中心连续五年开展的廉政文化进广场“放歌如意湖”活动功不可没。

从2012年开始,省纪委启动“放歌如意湖·清风中原”廉政文艺专场演出。活动通过歌曲、戏曲、舞蹈、相声、街舞、诗朗诵、快板书、河洛大鼓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了河南省近年来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新成果,用丰富多彩的廉政文艺节目,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了深刻的反腐倡廉教育,这种廉政文艺演出非常有意义,希望今后经常办下去!”观众李女士说。

据省纪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在全省开展广场廉政文艺演出,目的是宣传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贪腐的信心和决心,教育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底线,着力在全社会形成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已经演出110余场,观看演出干部群众达33万余人(次)。

成风化人,基础在“风”,路径在“化”,关键在“人”。我省把廉政文化建设从“文件”走向“文化”,从“会场”走向“广场”,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促使廉洁意识深入人心。(作者:王雨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