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农历乙巳年 六月初九
焦裕禄家风永流传
2016-02-23 00:00 来源: 开封市纪委

“父亲过世时我还年幼,很多事情没有太深的感受。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父亲事迹的整理总结,我对父亲的精神开始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些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焦裕禄次女焦守云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道出了良好家风对后人品格重要的培育与滋养作用,这是一种精神命脉延续不断,世代相传。

“不能不劳而获。”

焦裕禄对子女的教育一向很严格,他强调的家风第一条就是“要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干不了大事干小事,干不了重活儿干轻活儿,但是孩子们一定要时时参加劳动,要让孩子们知道“粒粒皆辛苦”,懂得“不能不劳而获”。

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是初中毕业,本来可以到县城里的大单位找份工作,但焦裕禄做出规定,“县里头好地方干部子女不能去。”硬是要她去条件最艰苦的酱菜厂,后来还叮嘱厂里不能因为自己的缘故给女儿安排轻便活。当时焦守凤挑着担子卖咸菜、卖酱油,感觉特别不好意思,焦裕禄却坚持说,“绝对不能缺了劳动这一课!”

焦裕禄的这一决定,源于他对劳动人民的无限深情,源于他对兰考事业的高度热情。“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50多年过去了,焦守凤仍记得父亲的话,那些曾经让她委屈不满的严律,如今已是她的骄傲。

“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

《尚书大禹谟》赞扬大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焦裕禄也是如此。家里的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被里烂了就翻过来用,衣服、鞋袜也是补了又补。有一次,焦裕禄的一件已缝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又破了,焦裕禄让爱人徐俊雅缝补。徐俊雅一看实在是破得不能再补了,就不愿意补。焦裕禄又求岳母给缝补,焦裕禄的岳母也说太破不能补了。于是,焦裕禄就自己动手缝补,还笑着说:“补丁多了,穿着结实。”

焦裕禄同样要求子女艰苦朴素,据焦守云回忆说,“我们那时的衣服是大孩穿了小孩穿,直至不能穿为止,铅笔用短了接个笔帽继续用、本子用完了反过来接着写……”艰苦朴素的家风在焦家已经成为骨子里的习惯。焦裕禄的三女儿焦守军认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物质也很丰富,但父亲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还不能丢,这种精神要代代传下去,都要勤俭持家。该买的买、不该买的不买,不要浪费”。

“领导干部的孩子不能搞特殊化。”

“不搞特殊”是焦裕禄反复强调的训言。1963年冬天,国家给兰考拨来一批救济棉花,救灾办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禄的棉袄补丁摞补丁,决定照顾他3斤,让他做件新棉袄。焦裕禄平心静气地对妻子说:“兰考现在还有好多群众缺衣少穿,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这棉花咱咋能要?我是领导,可不能搞特殊啊!”徐俊雅只好把棉花票又退了回去。

焦裕禄对自己要求“不搞特殊”,对子女也从不松懈。焦裕禄到兰考不久时,大儿子焦国庆听见与县委一墙之隔的剧院锣鼓叮当响,他好奇地从后门溜进去,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是焦裕禄的儿子,于是没有买票,焦裕禄得知后狠狠训了他一顿,并带领他到戏院去补票。过后,焦裕禄还建议县委起草了《干部十不准》的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焦裕禄对子女的教育从来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对自己人生信条的自然延伸,焦裕禄的子女也自然地将“勤奋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等家训融入到了血脉之中,因为他们的父亲从来都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言传不如身教,焦裕禄用一生诠释了“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大爱情怀,不仅树立了良好家风,感染了子女们,而且成为了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信仰灯塔,一直照耀着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杞县纪委 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