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汉的“缿筒”
2017-05-17 00:00 来源: 尉氏县纪委

(通讯员 刘俊荣)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许多地方官衙大门一侧都挂着一个瓶状的器具,上写“受吏民投书”,名曰“缿筒”,是西汉廉官赵广汉发明的,也是我国最早的举报箱。

赵广汉,西汉涿郡蠡吾县人,公元前73年被汉昭帝任命为颍川太守。赵广汉到任后发现,地方的许多土豪劣绅、地痞无赖无视朝纲,结党营私、胡作非为,被欺压的百姓敢怒不敢言,更不敢公开到官衙告发。赵广汉下决心要除掉这些恶势力,为民除害。

可是“民不告,官不究”,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揭发那些豪强的不法行为呢?赵广汉冥思苦想,忽有一日受存钱罐的启发,令窑工烧制出形状如瓶的器皿,有小口投放简牍,挂在官衙门侧,专门接收老百姓投的匿名举报信,发现有人暗中投入,便用铁条钩出或将“缿筒”砸碎。有了这些举报箱,百姓和官吏纷纷写信检举。赵广汉根据得到的线索,一旦查证,便对不法之徒进行严惩。同时故意隐去举报者的姓名。

很快,就有人告发原氏、褚氏两大家族蓄养门客,欺压百姓的罪行。赵广汉经过多天的明察暗访,查清了原、褚两家横行乡里、胡作非为的事实,把作恶的头领抓了起来。原、褚两家便四处托人,给赵广汉送来名贵的玉镯、珍珠、马蹄金来求情,但都被赵广汉严词拒绝,最终把首恶依法斩首,全颍川为之震动。一时奸党散落,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赵广汉又命人在各级官府门口都挂出了缿筒,广泛接收百姓的举报。一些不法分子再不敢顶风作案,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百姓们安居乐业,就连匈奴中都传颂着赵广汉的威名。赵广汉因此名声大振,不久,即被朝廷晋升为京兆尹,成为天子脚下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

赵广汉出任京官后,又把“缿筒”带到京城,挂到官衙大门前。不久,有人举报博陵侯霍禹依仗父亲霍光的势力,违反朝廷法令,非法开设酒坊、屠宰场,赵广汉在掌握了确凿证据后,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亲自带人查封了霍禹开的酒坊、屠宰场,并没收全部工具、资产,就连皇后来求情都被他拒之门外……

赵广汉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资治通鉴》记载:“京兆政清,吏民称不容口”,这是对赵广汉最好的评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