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墨子》“尚贤者,政之本也”一语,来强调选拔人才、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并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真正做到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
“尚贤者,政之本也”语出《墨子•尚贤上》:“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出于“兼爱”思想,墨子提出了“ 举义不避贫贱”、“ 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三条基本原则。尚贤任能,选好人、用好人,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尚贤政治传统历史悠久。《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提拔虞舜,“明明扬于侧陋”,启用地位低微之人。《礼记•礼运》记载孔子论“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少时,“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墨子虽特立独行,自成一家,但仍深受儒家的影响。“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儒家和墨家都取法和推崇古代政治中的尚贤传统。
孔子认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这里所说的“人”就是有贤德的人才,是为官从政的贤才。治理国家关键在于贤才,有贤才推行仁政,则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没有贤才推行仁政,则政治昏暗,社会混乱。因此,当做季氏宰的学生仲弓请教如何为政时,孔子便明确告诉他:“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墨子将“尚贤”视为“为政之本”,将“众贤”看作“为政之要”,将“举贤”当作“为政之能”,旨在创造“贤人执政”的制度。首先,他确立了“贤”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德行深厚、善于言谈和精通道术。在用贤方面提出了“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的策略,同时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还主张对贤者要进行全面的考察了解,不但“听其言”,更要“迹其行”,“察其所能”,然后确定其是否为贤才;对于真正的贤才也要据其德才之高低“慎予之官”。
汉代韩婴的“得贤者昌,失贤者亡”,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汉高祖刘邦《求贤诏》指出的“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唐太宗《贞观政要》论及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阐明的“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讲的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人才乃治世为政的关键所在。
怎样才能尚贤,贤的标准是什么?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司马光认为:“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这些古人的“尚贤”思想和理论不仅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就是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重要思想的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值得大力借鉴和弘扬。(朱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