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而良,民父母也;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乎?”这是清代道光年间一名七品知县石家绍的做官心得。绝不残害百姓,又不以父母官自居,实实在在做“民佣”“民仆”,心得讲得独到精彩,一代廉吏形象跃然纸上。
石家绍,字瑶辰,又字衣言,自号“民佣”,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平阳府翼城县封壁(今翼城县唐兴镇封壁村)人。石家绍3岁亡父,家境陷入困顿,母亲冯氏日夜劳作,苦苦支撑。后得堂兄石家祺鼎力相助,内聪外朴的石家绍发奋苦读,18岁时应童子试名冠榜首,22岁选为拔贡生,赴京师参加“朝考”列为二等第5名,选授山西潞安府壶关(今山西壶关)教谕。任上,不缀攻读,废寝忘食。一日伙夫进饭,放置于笔砚间,石家绍对卷而食,误以墨汁为佐食入口,以致唇齿尽染。
道光二年(1822年),石家绍中壬午科进士,为二甲第48名,钦点为即用县令,发江西大庾县令,开始了他17年“艰辛为官”的生涯。
石家绍到大庾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贴出告示:县衙内所用物资与民同价。为了杜绝署内胥吏贪占百姓便宜,消除吏弊,他亲自带头,自己和县衙内所用的物资都按市场价付钱。石家绍最爱施舍济贫,遇见贫弱孤独,总伸出相助之手,“昏施烛,暑施笠,水施船,荒施谷”,对百姓关怀无微不至。
包世臣在《石公祠碑》记载:道光十五年(1835)秋,石家绍寓居江西南昌,12月25日,江西水灾泛滥,饿殍遍地。饥民闻听省会散赈,纷纷前来,仅南昌府城外的沙井村就聚集了数万人。因僧多粥少,引发灾民愤怒,江西巡抚只好请石家绍前来疏导。石家绍到现场劝谕灾民,暂时还家,并向民众宣布放赈日期,晓谕赈济办法,保证不使一个饥民无粥。饥民信服石家绍,渐渐散去,一次可能出现的饥民与官府的冲突瞬间平息。在赈济中,他采取平粟、散财、发粟、煮粥、兴工等5条措施,使赈济工作井然有序。为堵塞贪官舞弊之隙,他亲自监督赈济的每个细节。为解决赈济经费不足问题,除公费之外,他将自己三年所得养廉全部捐赈。经过石家绍百般努力,黎民得以安全度灾,当地百姓亲切呼其为“石爹爹”(江西一带对父亲的称呼)。
石家绍不仅赈灾有方,办案也颇有谋略。
石家绍任南昌知县期间,因南昌县靠近江西省会南昌府城,是江西的首邑,事务烦多。但他勤于政务,又善于采纳上司同僚的意见。每到公事余暇,他常骑一匹劣马,督促农事。遇有讼案更是细心勘讯,亲临现场巡察,所判案件准确明了。百姓中有人闹纠纷,只要在路上看见石家绍,都会拦住他诉说曲直,他往往是即可断案,化解怨结。
有一次,两兄弟分家时为一张好桌子争执不下,石家绍请来木匠按照那张桌子做了一张一模一样的,让兄弟二人各取一张,兄弟二人有所感悟,没人去取桌子,手足和睦。在郡府任同知时,恰遇巡抚过境,随从仆役仗势欺人,骚扰百姓,石家绍拘捕杖责了那些仆役,同僚们摄于巡抚的威严有些害怕,劝石家绍到巡抚行辕谢罪,他执拗不去。巡抚大人闻听他平素清正廉明,而且这件事的确是仆役们有错,不但不怪罪石家绍,还对其行为大加赞赏,保举他升为代理知府。由于石家绍办案公正,犹如包公再世,大家都尊称他为“石青天”。
道光十六年(1837年),石家绍擢升他为江西省饶州府府尹,不久改赣州府府尹。
上任前石家绍告假还乡省亲,一路上巡察民情,三个月才回到家中。在家乡,每逢拜访亲友乡邻有婚丧大事,他都亲自相助,代主款客,俨然一乡下老农,没有丝毫官宦介贵之气。假期满后赴任的前一天晚上,有个变卖田产的人手持契约到他家,石家绍为他解开行囊,拿出自己赴任的盘缠给他抵债。次日石家绍便空着行囊,带着老母、妻子和孩子远赴江西南昌。
石家绍不仅勤勉好学,而且十分注重教育,无论在何处为官,都十分关注修缮书院。石家绍爱收藏书籍,家藏书达7万余卷。闲暇时以读书为务,常与朋友讨论各书得失。即便在公务繁忙之际,也不忘考证当地历史,以资其政,以育百姓。
道光十九年(1839),石家绍因理冤狱一案过度劳累,忽于5月21日偶感风寒,当月28日午时卒于任上,江西一带乡绅、百姓闻听,纷纷来到府上吊唁。石家绍灵柩回乡途中,夫人曹氏悲伤过度,投江殉节。因石家绍做官清廉,少有积蓄,直到第二年春天,在同僚和好友的资助下,石家绍夫妇的灵柩才得以安葬在家乡封壁村。
《清史稿》中记载,石家绍“自大吏、僚友、缙绅、士民、卒隶无不称为循吏”,但石家绍却“自视欿然”,不敢为民之“父母”,却用毕生精力做民之仆佣。(祥符区纪委监委 张金亮)
责任编辑 葛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