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须拍马”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对他人不切实际的吹捧,甚至虚妄地夸大,投其所好,阿谀逢迎,以博取对方好感。其实“溜须拍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语,它的来源是由意思相同的两个词“溜须”与“拍马”构成。
“拍马”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礼节。他们在茫茫草原上相遇时,便下马闲谈,互相拍拍马的屁股,说一句“马养得真壮实啊”“真是一匹好马啊”,仅此而已。类似朋友见面拍下肩膀握手寒暄问好,后来演变成“拍马”说奉承恭维话。王公贵族们骑在马上,奴才替主子拍马,并说讨双方主子喜欢的好听话,尽显献媚本色。
“溜须”这个词与宋朝名相寇准有关,《宋史·寇准传》中有记载。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丁谓在宋真宗时就在中央政府的监察、财政部门任职,他伙同奸臣王钦若大营道观,伪造天书,争献瑞符,以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不久升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这时宰相是寇准,丁谓对之毕恭毕敬,唯寇准之言是听。寇准为人刚直,不拘小节,吃相很不雅观。有一次两人共同进餐,菜汤弄脏了寇准的胡须,丁谓瞧见忙走上前去,慢慢地帮他擦除,并将寇准的胡须梳理整齐,极尽奴媚之相,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讥笑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就是说,堂堂国家重臣,居然给宰相拂须,令人可笑啊。丁谓当众出了丑,深以为耻,由此怀恨在心。丁谓发迹后找理由报复了寇准,寇准被罢相,贬为雷州司户,62岁时客死在天涯海角,这就是“溜须”的出处。后来丁谓因作恶太多,也被罢相,同样被流放到海南岛,贬为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司户参军。被贬途中,丁谓路过雷州,寇准不计前嫌,派人把一只蒸羊送给他,寇准的家童想要报仇丁谓,被寇准制止,由此可见寇准的仁厚之心。丁谓想见见寇准,却被寇准拒绝,显示了寇准不与之同道同流的浩然正气。
想想现在,“溜须拍马”之人仍不少见,有的人总是看着上司的眼色行事,靠吹吹拍拍捞取好处。有的人习惯于下属肉麻吹捧,飘飘然不亦乐乎。试想,如果上司都像寇准那样不为甜言蜜语所陶醉,不为阿谀奉承所左右,那么“溜须拍马”自然就没有了市场。(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