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其诗风恬淡高远,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虽然韦应物在诗坛成就极高,但他年少时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浪子”。
韦应物出身名门,韦氏家族当时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重臣辈出,文学方面也是人才迭见,民间流传“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韦应物少年得志,十五岁就成为唐玄宗侍卫,整日呼朋唤友,打架斗殴,强取豪夺,喝酒赌博,在他的诗作《逢杨开府》中描述自己“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意思是他小小年纪就跟随帝王,肃立玉阶,即使飞扬跋扈也没有官吏敢来逮捕,韦应物年轻时的横行霸道可见一斑。
肃宗元年,随着“武皇升仙去”,加上安史之乱后时代变革,韦应物转而“憔悴被人欺”,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自弃,而是幡然醒悟,刻苦读书,力图挽时济世,扶民救国;在他的政治生涯后期勤于吏治,简政爱民并时刻反躬自责,常思己过,写出了“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千古名句,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期间,政绩卓著,深受民众爱戴。
韦应物的政治生涯转变在今天依然对党员干部具有深刻的教育警醒作用,对我们党的监察执纪工作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是要把握政策,宽严相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韦应物虽然年少时无知放纵,但他贵在能够及时悬崖勒马,浪子回头,把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愧疚之情转化为忧国忧民的内在动力。任何错误和问题,都不是一下子就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对于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强化监督监管,加强教育引导,领路扶苗,推动形成党员干部知错就改,知错能改的良好局面,真正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整体要求。
二是要不忘理论学习,增强执政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韦应物从三卫郎到苏州刺史的转变,靠的不是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而是昼夜耕读,俯身田亩,不断充实自身,厚积薄发。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想做出成绩,干出水平,必须增强学习本领,提升理论水平,接受执政考验,勇于攻坚克难,只有不断磨砺敲打自己,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才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三是要转变工作作风,维护人民利益,切实服务群众。韦应物常吟诵的诗多有关勤政忧民,“均徭视属城, 问疾躬里闾”,走街串巷,遍访乡里,济世安民的责任始终伴随着他,即便年老时“身多疾病”,仍不忘常“思田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必须加强廉政作风,防止脱离群众,广泛深入调研,“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 只有脚上多沾些泥土,心里才能多沉淀真情。(秦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