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敏中(公元948年至1019年),字常之,开封人。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第进士。先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拜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后升迁为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曾先后两次任相,长达十年之久,天禧三年(1019年)死于任上,享年七十二岁。向敏中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自己“清约俭素,淡泊止足”的政风,为后世为官者所敬仰和学习。
向敏中为官清廉,长于吏治,遇事敏速,晓民政,识大体,被百姓传诵一时。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向敏中出知广州,当时广州的知州兼市舶事务,而市舶事务主要与海外贸易有关,可谓是一个肥的流油的差事。
去广州赴任途径荆南时,向敏中就买好了常备药物,为的就是在广州知州任职期间倘若生了病,就服用自己带来的药,不给别人行贿的机会。元代张光祖《言行龟鉴》第六卷记载了向敏中的事迹:“向文简公知广州,至荆南,即市南药以归,在官一无所须,以廉清闻。”
天禧元年(公园1017年),向敏中加官吏部尚书,升任右仆射(右宰相)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任命下达后,宋真宗对翰林学士李宗谬说,向敏中得到这样的任命,肯定很高兴,他家的贺客一定很多,叫李宗谬去向家看看。
李宗谬到后发现,向家门前空空荡荡,家里安静得出奇,厨房里也没多准备食物,根本没有客人。原来,向敏中谢绝了一切客人。
离开向家后,李宗谬把见到的情况告诉宋真宗,宋真宗笑着说:“敏中大耐官职。”所谓“耐官”就是经得起做官,不为高官厚禄所感,不追求功名利禄。
朱熹在《五朝名臣言行录》中这样描写向敏中:“密静远权,累在衡轴,门无私谒,诸子不令厘务,虽当大事,若己不预焉!”。历史给他的记载是:“致位三事,故旧不遗,赋碌万钟,自奉甚约。”可见他虽任重职,俸禄丰厚,但清约俭素,淡泊止足。
两度为相的向敏中不仅在生活上节约简朴,为官更是清廉自律,被后人称为“布衣卿相”。他长于吏治,晓畅民务,不收赃钱,不徇私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创了一代士大夫为官持家的风气,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短评】身为党员干部,行“俭”还是行“奢”,关键是“思俭”还是“思奢”。“俭”不是口号喊喊而已,应当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追求,以俭养德,以廉为官。向敏中由于经受过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虽贵为宰相,依然保持着清约俭素的作风,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学习榜样。(禹王台区纪委监委 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