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建武九年(公元33年)春,洛阳城外,一场肃穆的葬礼正在举行,只见那红漆的车轮载着朴素的棺椁缓缓前行,威武的军士排成军阵为逝者送葬;简朴而又庄严的安葬刚刚结束,光武帝刘秀便驾临这座刚刚落成的坟茔,慰问逝者的家属,并亲自在墓前吊唁。围观的人们不禁惊叹,这位逝者究竟是谁,竟然惊动了皇帝的圣驾亲临他的葬礼?他就是东汉名臣、谥封为“成侯”的祭遵。
祭遵字弟孙,东汉时期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他年轻时勤奋好学,饱读诗书;虽然家里富裕,但他却生活十分俭朴。在光武帝击破王寻的大军,回师颍阳时,祭遵以县吏的身份数次拜见他,光武帝刘秀被他不凡仪容和不俗谈吐所吸引,将他收为门下吏。不久,祭遵被委任为军市令。
祭遵执法如山,儒礼治军。在担任军市令期间,刘秀舍中儿(家僮)依仗主子对他的宠信,横行不轨,触犯法令,还暴力抗法,祭遵将其就地正法。光武帝听闻以后,十分震怒,下令将祭遵拘捕。这时主簿陈副劝谏说:“明公常想要众军整齐,现在祭遵执行法令,不避权势,正是推行教化法令所需要的啊!”冷静下来以后,光武帝恍然大悟,不仅赦免了祭遵,还任命他为“刺奸将军”。祭遵治军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当地的官吏民众甚至都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存在。祭遵戎马一生,但其本质是一员儒将,史称他“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是儒礼治军的典范。
祭遵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祭遵为征虏将军,奉命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建义大将军朱祐、汉忠将军王常、骑都尉王梁、臧宫等入箕关,攻击盘踞在弘农一代的敌军。一时间战场上刀枪并举、杀声震天,战斗十分惨烈,祭遵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幸身中弩箭,血染战袍,看到主将受伤,军心有些动摇。关键时刻,祭遵进攻不止,大声呵斥,看到主将如此勇猛,士兵都奋勇杀敌,于是大破敌兵。建武四年(公元28年),祭遵与朱祐及建威大将军耿弇、骁骑将军刘喜共同平定张丰,此后祭遵受诏命留在屯良乡抵拒彭宠,相拒一年多,祭遵军几次挫败敌军,最终平定彭宠。建武八年(公元32年)秋,祭遵又随光武帝由陇道西上出征,击败了隗嚣,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吴汉、耿弇等全都逃奔而回,只有祭遵坚守不退。
祭遵为官清廉,克己奉公。祭遵为人廉洁简约,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体恤部下,常常把所得赏赐尽数给予士兵,自己家里却没有多少私产。他经常身穿毛皮衣裤,盖布被,夫人也衣不加饰,朴素非常。他的弟弟祭午看到他没有子嗣,便想为他娶妾,祭遵以自己身任国事,不敢考虑继嗣私事为由,拒不接受。建武九年(公元33年)春,祭遵在军中去世。弥留之际,他还遗嘱叮诫部下只需用牛车载灵柩,薄葬于洛阳。安葬之时,光武帝又亲临祭墓吊唁,以后每当上朝,常常叹息说:“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后汉书》以“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评价祭遵。东汉明帝刘庄,为纪念当年随其父皇刘秀征战的功臣宿将,命画匠将其中功劳最显著的28位功臣的画像绘于洛阳南宫的云台阁,此即云台二十八将,祭遵位列其中。(段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