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勤俭败由奢
2020-07-06 12:23 来源: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诗广为传唱,小的时候不太懂得其中的道理,长大以后回望来时之路,才发现我的家人已经为此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奶奶生前经常念叨这句话,虽然她没有上过一天学读过一天书,她的话讲的只是普通的事情,有的却饱含道理,经得住一再沉吟思索。印象中的奶奶从来没有睡过懒觉,一刻也不愿闲着,每天从早忙到晚,没有喊过一声累。无论是做饭还是种地都要做到极致,以致村里人都戏称她为“铁老太太”。酷夏时分,中午过后,知了在树上嘶鸣,大家都在树荫下乘凉,奶奶却常常趁这一小会儿拿着镰刀去打猪草。半个小时过后,她准时出现在村口,瘦小的身躯背着满满一袋子青草,虽然衣服早已湿透,但是脸上却总是挂着收获的微笑,在左邻右舍的表扬与肯定声里,利索的走向猪圈……虽然她离开我们已将近十年,每每我工作想偷懒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她劳作的身影,奶奶的话语就会回响在耳边,砥砺我奋勇前行。

正是奶奶的言传身教,上了中学的父亲,于一个弟妹较多的穷困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除了学习勤奋外,种地、抹墙、做饭,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过去春节不像现在,物质生活这么富裕,怎么展现新年的新气象呢?几乎每一年春节前,父亲都要将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刷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惹得邻居们羡慕不已。冬天粉刷屋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父亲从来都会细细地擦掉,把一切打扫得干干净净,让一切焕然一新,让大家对幸福与希望有着更为深切的感受和追求。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中的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而且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做饭做起,切莫铺张浪费。虽说我们家没有这么明确的书面规定,但是有些规矩我一直到现在还铭记于心,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许漏饭粒,碗里一定要吃干净等等。

勤俭的家风让我家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其乐融融,除了生活条件上的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带来的精神财富不可估量。耳濡目染,我们兄妹几个从小到大一直牢记父母的教诲,在学校勤奋学习,不曾和其他同学比吃穿用度,每学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老师的好评;放假之后帮父母认真种地,不曾懈怠偷懒,受到邻居的夸奖。天道酬勤,我们先后踏入了理想的学府,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村人的羡慕和同辈人的敬佩并没有让我们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与祖辈父辈言行教导分不开的。勤,让我们事业有成;俭,让我们家基稳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父母已白发苍苍,为了方便照顾,他们也随我们搬进了县城,但是有很多习惯他们依然难以改变,比如说碗里的饭从不浪费掉,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穿了好长时间的过时衣服也不舍得更新,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对土地抱有极大的热情,千方百计地想要在巴掌大的县城里开荒种地。

无论在过去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当下条件优越的顺利之时,勤俭持家都是我家的法宝,这种做法,不是故意设计与布置的结果,它已渗透到平日的言行里,融解入寻常日子的交替中。它也许是奶奶某一句朴素的话语,也行是父亲的某一个细节动作,但我深深知道,它一定是我们后辈们内心的认可与追求,在光阴和岁月的流逝中渐渐沉淀,愈加醇厚……(张会丽)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