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忠臣不事二主。而身逢乱世的冯道,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纵横官场40多年屹立不倒,堪称中国古代官场的传奇。司马光评价他“奸臣”;欧阳修说他“没有廉耻”。这个“官场不倒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冯道出生在河北一个贫寒家庭。他心底善良、勤学苦读、品性淳厚,其诗作《无题》中“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就表明他的远大志向。其平生的“三不欺”原则:“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更表明了他誓要做一个好官,为百姓谋福的决心。
梁晋争霸时,时任户部侍郎的冯道也随军出征。他和士兵一起住在茅草屋中,茅草屋连张床都没有,冯道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有的将领将掠得的美女送给他,他退却不掉,便“金屋藏娇”,先将美女安排在别处,然后再寻访她们的主人,将她们送还。
同光元年,冯道父亲离世,冯道返回景城守孝。正逢灾荒。他便将剩余的俸禄全部赈济乡民,自己却居住在草棚中,和仆役吃一样的饭菜。而对官吏所赠财物,分毫不受。他还亲自耕田砍柴。同乡中如有土地荒芜或无力耕作者,冯道都会在夜里偷偷去为其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觉得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后唐明宗年间,百姓连年丰收,唐明宗沉溺享乐。宰相冯道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趁机委婉劝道:“臣以前在太原时,曾奉命前往中山,路过地势险要的井陉关,臣担心马匹失足,都会谨慎的抓住缰绳。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却被马匹颠倒在地。臣所说虽是小事,但也能说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为清闲丰收,便放纵享乐,应该兢兢业业,更加小心谨慎才是。”唐明宗深以为然。
唐明宗得到一宝物,上写“传国宝万岁杯”,并给冯道观看。冯道说:“这是前朝的有形之宝,王者有无形之宝。仁义便是帝王之宝,因此有‘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说法。”明宗出身武夫,没听懂他的意思。冯道走后,明宗又问侍臣,这才明白冯道的意思是:守住皇位要靠仁义。
由此看来,冯道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上屹立不倒,不是因为他是“奸臣”和“没有廉耻”,而主要是因为他不贪财、不好色、有才干。对百姓,能够忍辱负重,尽心尽力为百姓做好事;对帝王,忠心耿耿,敢于直言进谏,让帝王做仁义之王。真正坚守了“三不欺”原则。
冯道自传《长乐老叙》中,他这样自我总结:“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所以,只有像他那样的人,才能说出至今还在流传的最著名的一句话:“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这也许才是冯道为相几十年不倒的真正奥秘。(刘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