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俊功)我有意在寻找一个人,一个古代官员在清朝康熙年间担任通许知县时,给通许县留下的可见与不可见的涵盖实质精神的影像。
这个因为一副廉政名联而名闻全国的人物,就是清代康熙四十一年初任通许县知县的孙子昶。
孙子昶,这名在通许县担任知县时,颇有政绩的官员,只有靠“展卷可稽”了,幸好我在对乾隆版《通许县志》的再版本校对时,看到了这样的文字:“其或对残碑而洒泪,感遗爱而兴思,德泽入人深者,更为特书宦绩,以风在位。”特别对孙子昶的“宦绩”留下深刻印象。!
时间回溯至清代康熙41年,一个只身简从,满怀朝气,向往阳光的人,告别高堂父母,深情地俯身故土,在内心默念着良知之后,踏上了南行的人生行程。
他出生在山西省闻喜县乡下,姓孙,名子昶,字永日,自小长大就和耕牛和旧屋为伴的孙子昶,一边伴随贫穷的父母侍弄田亩,一边诵读着《论语》《百家姓》,一边聆听着来看父母和亲属最为泥土味而且传之久远的质朴教诲,他深知乡下人饥寒的生活,深知乡下人所遭遇的诸多不公平甚至屈辱的事实。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办事,怎么样守成守业,他已经在滞重的乡村时光中自觉培养成老实做人诚实做事的朴素观念。身遇不平事,一图伸张时,但那不是针对一人一事的事情,必须身体力行,推演至让更多身份低微的人获取公平带来的利益,孙子昶依靠来自基层教诲已经牢记的观念,走上了人生的远路。
怀抱理想,他考中进士,后,到通许县任职,就开始施展抱负。从此,孙子昶和通许县,和一个廉洁的好名声永久地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官气浑浊,世风流弊,做一个正直的人,想努力保持自己,需要付出大海般的心血,翻越大山般的障碍,何况居于一县之首,那份艰难可想而知,孙子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依然坚守自己时早已依然划定的心灵准则:不违良心,更不同流合污。
孙子昶任知县雄心勃勃,信誓旦旦:不受贿赂,不徇私情,不畏权势,公平处事,依法办案。
接任之后,一切安置停当,在短短的半月之后,便命一工匠制作木匾,自掏腰包付过工钱,然后亲自在县衙外书一对联:
居心似水,若受赂贪财,使一个抱屈者,神诛鬼灭;
执法如山,倘通情畏势,有一事不公事,男盗女娼。
联中表达了自己要清正为官的决心。这绝非一般的表面文章,之后的孙子昶懿行嘉言,他做到了!
清乾隆版《通许县志》之“宦绩”一节对孙子昶做了如下忠恳的介绍:
“待士以礼,处百姓如家人,妇子以故,隐衷毕达。尝曰:掺三尺以嚇愚民,有何难事?但思‘猛’之一字,不知枉了多少性命。我于此处,只是一点良心难死耳!兼摄阳武令,时州县多借公渔猎,独所治安堵,鸡犬不惊。上官令各属遵之。以疾告归,未行卒于署。邑人痛之,为立碑,称为贤父母云。”
在通许县任职2年,能够做到上下无怍,实则难矣。他对百姓士人视作家人和老朋友,查访民情成为常例,他们有什么不愿告诉人的苦衷,都愿意告诉孙子昶,他和老百姓之间已然过到了互通互信十分融洽的程度。亲民为民,一生无悔,他曾经这样说过:利用权势吓唬老百姓,有什么难事?言下之意必须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能为民服务,枉为父母官!他实事求是,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老百姓就是衡量一个官员好坏的标尺:他死之后,老百姓非常悲痛,自发给他立碑树传,亲切地称赞他为父母官。
而他的做人做官的标尺就是:我做官为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良心在,施善德。良心!这个沉重且内涵丰富的词语,我在孙子昶身上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