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现象要不得!
2018-04-25 11:10 来源:

《驴得水》是一部怪诞的,却能引发人深思的影片。

在偏僻山村里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为获得国家更多的经费补贴,就捏造了一个不存在的“老师”驴得水。美国一位慈善家想资助中国一位乡村老师,但要求这位老师没有任何负面经历。于是,上级教育部门就锁定了驴得水这个被捏造的档案空白的“老师”,并与学校达成了对美国人资助的资金进行分成的“协议”。电影中的一个桥段是,借教育部特派员之口将“驴得水”这种现象的原因道出:“我虽然是一时急躁了点,但我其实就是想把美国人的钱,留在咱们这片土地上。”

相对于电影里这位美国慈善家而言,我们的国家才真是一个大慈善家。曾几何时,“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这句顺口溜非常形象的描述了中国大地上普遍存在的“驴得水”现象。这个现象背后,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将贫困的帽子戴在咱们头上”“将扶贫款留在咱们这片土地上”的理所当然的响亮的话语。

笔者身处纪检监察系统,在办理一些基层扶贫案件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群众的阻挠;相反,那些骗取国家补贴款的村干部却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在这些地处偏远、资源紧缺的地区,没有什么产业能给当地带来就业,带来收入,为了搞基础建设,有些基层干部就打扶贫政策擦边球,违反财经纪律,骗取套取国家补贴资金,用以村里的各项开支,特别是修路。当村里的路从泥泞变成坦途,村民当然拥护他们的村干部为他们做的“贡献”。

动机是好的,路径是错的,结果一定也是错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必备的做事态度。国家的政策资金非常宝贵,必须“有钢都用到刀刃上”。而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囿于“地方保护主义”甚至是“地方争利主义”的思想,对国家政策视而不见,将自己的违纪违法行为包装成为当地“招商引资”,并在换届选取中作为拉选票的筹码,获得当地群众的支持,其影响是非常坏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影响国家政策的落地、落实与发挥作用。

就全国范围来看,贫困的帽子,慢慢摘掉了。习书记对“摘帽”的要求,一方面是希望落后地区的党员干部加把劲儿,让老百姓快点脱贫;还有重要的一方面,是希望各地区不要陷入争帽子,争利益的漩涡中,从而沦落为国家的寄生虫,忘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初心。

我们,都要面对真实的自己。(李斐斐)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