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心中的戾气
2018-09-05 10:21 来源:

近日河北省委办公厅督查室干部驾车经过交警检查站时,因拒绝接受交警检查,与执勤人员发生纠纷,当事人态度蛮横粗暴、戾气十足,面对基层交警执法人员的正常履职漠然视之,事件一经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反响。

其实,这样的事件并非个例,从走红的“严书记”到信口开河、诋毁军转人员的周发兴,惹怒众网民的从来不是什么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中当事人那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河北省委的这两位干部以及周法兴和“严夫人”说话的口气、待人的霸气,全身通透出一种官员高高在上的戾气。

梳理近年来从领导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几乎都沾有浓重的“官气”、“戾气”。今年4月被衡阳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宋伟杰,在担任湖南省水运建设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时,嗜酒成性,一喝就醉,一醉就骂人。经常有高管被他骂得狗血淋头,不敢吭声。曾任兰州市委书记的虞海燕官气十足,大量培植亲信,灌输效忠思想,打造由自己控制的“指哪打哪”的“舰队”,为自己谋取私利。有了权力戾气在撑腰,违规违纪、腐败变质就成为必然。

不少党员干部随着自身履职能力的提高,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相应地,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遭遇到“围猎”的几率也越来越高,一旦意志动摇,就容易陷入“有权变质”的怪圈,恃权傲物,将公权视为炫耀资本,长期在特权思想的支配下,优越感浸透全身,身份认同出现偏差,失去了对权力的敬畏,公私不分、唯我独尊,最终自酿苦果。

“学者万病,只一个静字治得。”领导干部只有力戒戾气,培养静气,树立正气,才能抵御歪风邪气。揆诸现实,有的领导干部宁愿与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打得火热,也不愿与群众密切联系。遇到矛盾时,不是首先采取措施考虑和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而是居高临下以施舍的姿态面对群众,甚至不惜与黑恶势力沆瀣一气,扫清障碍平息事端,以体现自己的工作力度和领导魄力,因而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党员干部培植静气,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只有从头脑里切实摆正主人与公仆的关系,始终牢记手中权力为了谁,才能做到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干事业,竭尽全力抓落实,戾气就绝无再生之地。

明代学者崔铣的“六然训”中曾提到: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每一位领导干部若能体悟其中滋味来,定能够遇小事能容忍,遇大事能制怒。(石顺江)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