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清白在人间
2020-12-21 09:28 来源:

我的老朋友张建设先生来访,拿出一本书——《明代重臣于谦》,说是他写的,刚出版,请我看看。拿到这本书,我一口气看完,深感惊讶。之所以惊讶,一方面是张建设先生工作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深得大家好评。这退休了却没有休息,短短两年,写出一本书来。另一方面,于谦是古代名人,我小时候就背过他的《石灰吟》,同时又在开封学习工作30年,却不知道于谦祖籍是开封,而且是河南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巡抚,为河南、为开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抗州做官,遂把家从开封考城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1430年到1448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都察院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河南、山西两省。“巡抚”一职的本意是针对某一地方出现突发事件而代天子“巡行天下,抚军安民”,是个临时性的工作安排,但是,因为于谦在任上政绩卓著,前后任职19年之久,这个职务逐渐变成长期职务,成为主政一省大员的官称。

19年间,于谦在河南巡抚任上,在开封署理政务,体恤民情、赈济灾荒、慧眼识才、兴办学堂、除暴安良,可以说是真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里面,最让人难忘的是三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勤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要知道,于谦当时不仅是河南巡抚,还是山西巡抚,能走遍管辖的区域,何其艰难。其中,因为大同孤立在塞外,按抚山西的官员常走不到,于谦奏请另设御史来治理。这种实事求是、不争名夺利的精神,历史上少有。他心系人民,在每年三月,令府州县报上缺少食物的民户名单,支给他们粮食,等秋收后偿还。因年老有病以及贫困而不能偿还的则给予免除。州县官吏任期已满应当升迁的,如果预备粮不足,不能离任。

二是治黄。于谦在工作中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河南黄河沿岸,经常被洪水冲开缺口,治理黄河,是历代河南主官的重中之重。于谦令加厚建筑堤坝,每个乡里都要设亭,亭设亭长,责令其督率修缮堤坝。又命令百姓种树挖井,结果当地榆柳夹路,行人也不再受渴了。为了鼓舞士气,表明治黄决心,于谦支持铸造了镇河铁犀和回龙庙。至今,镇河铁犀仍安放在开封黄河岸边。

三是清廉。于谦为官清廉,从入仕到蒙冤去世,不管是主政一方还是身在朝堂,位高权重,都能严以律己,薪酬之外不取一丝一毫,平时生活简朴,家徒四壁。在督抚豫晋近20年间,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地方治理、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史料。张建设先生没有用史料的堆积来表现,而是用一个个故事,或真实,或传说,或演绎,灵活生动。全书36个章节、40多个故事,于谦的形象具体而丰满,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真实而崇高的艺术形象。

歌以咏志,书以明理。拜读《明代重臣于谦》一书,让我们明白了心系天下、无欲则刚的道理,也找到了为官做事最基本的准则,那就是清白。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才能立于天地,敢干事、干成事。就像于谦诗中写的那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孟抱朴)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