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务实”是为官之要
2018-10-15 11:57 来源:

勤政,就是为官者要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南宋政治家、思想家真德秀说:“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明代《初仕要览•勤政》篇中说:“以勤政为首务,政不勤则百事殆。”清代名臣曾国藩在论为官之道时则提出,为官者当有五勤:“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险远之境,屈身经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日手勤。易弃之物,随号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日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累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

所谓廉政,就是“临财毋苟得”(《礼记•曲礼上》),说的是做人为官均应不接受不义之财。西汉经学家刘向认为:“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说苑谈丛》)在古人看来,廉者是为官之本,“为政之要”(陈录《省心杂言》),之所以看重这一点,就在于“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一个官员倘若不能廉政,不仅会偏听偏信,威风扫地,而且会“曲法,害民”(范仲淹《治体》),甚至“以害身命,使子孙每(时常)怀愧耻耶。”(吴兢《政观政要•贪鄙》)难怪石成金要愤怒地说:“士不识廉,衣冠狗彘(衣冠禽兽)。”(《快乐绅言》)宋代的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周礼•天官》强调了以“廉”为重心的6种廉德:“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宋代吕本中著的《官箴》则将为官者的德行操守归结为“清、慎、勤”。

为官者不但要勤政廉政,更要务实。古人认为,不仅要认真办事,还要办好各种事务。东汉王符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吕坤在《呻吟语•治道》中指出:“不伤财,不害民,只是不为虐耳。苟设官而惟虐之虑也,不设官其谁虐之?正为家给人足,风移俗易,兴利除害,转危就安耳。设廉静寡欲,分毫无损于民,而万事废弛,分毫无益于民,也逃不得‘尸位素餐’四字。”清朝人方大湜也说:“廉而不勤,则政事纷繁,必多废弛,仍不得谓之好官。” 等等。

在当下,勤政,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政,就是要做到廉洁从政和廉洁施政;务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希望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自觉的做到勤政廉政和务实,真正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朱广志)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