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而为显担当
2022-05-16 18:01 来源: 开封廉政网

儒家经典《中庸》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就是本性,人遵循着本性来做人处事就是道,遵循着道来修身立己并向众人推广就是教化。对于这句“绕口令式”的论述,我们且看朱熹《中庸章句》中的注解:“命,犹令也。性,即理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修,品节之也。”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应该怎样活?关于这个人类社会的终极问题,儒家宗师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给出了答案:“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对自己一生求学修道之路的总结,也是对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构建。人要在追求中完善自己。理想人格的养成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一个人要在十五岁立志学习,在三十岁有所成就,在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在五十岁知道并顺应天命,在六十岁能明辨是非真假,在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这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

率性而为决不是盲目而为,更不是任性而为。儒学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而仁学即是人学,讲究的是理想人格修养之道。率性而为的前提是自知自明,就是要了悟人性和洞彻事理。《中庸》又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中庸》的核心观念。诚,是天赋予人的可贵品质,更是需要努力践行的为人之道。真正践行诚道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世自然合理,不必苦思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就能达到我们所说的圣人境界。真正践行诚的观念,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矢志不渝地坚守才行。

率性而为要勇于选择。《孟子•告子上》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孟子推崇的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舍利以取义,义存利自来。他认为道义可以高于一切,包括国家、利益,甚至于生死。这体现在孟子“春秋无义战”的历史观、仁政治国理念以及君子重义轻利思想。当道义和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道义为先。荀巨伯不畏生死取大义,是千百年来令人称道的故事。东汉末年,战乱频仍。荀巨伯到远方探望友人时遇到胡人来攻城。荀巨伯不愿舍去朋友道义而独自求生,并坚定地表示,宁愿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惭愧地说道:“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如今却侵入了一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撤离了军队,全城百姓也都因此免遭杀戮之祸。

率性而为要敢于担当。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修养之道。真正的君子应当胸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大气魄,具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大担当。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魏征冒死直谏献诤言,岳飞赤胆忠心勇报国……家国在心、忧乐天下,这是一种使命与担当,古今皆然。在中国革命道路上,有无数革命先烈,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时刻,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慨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8岁的夏明翰,用血肉生命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铿锵诗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铸就了美丽富强的新中国。

崇尚担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气质和精神底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承担历史使命、敢于接受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并为此愿意付出各种牺牲和代价,这才是真率性、大作为。(杞县纪委监委 孙利娟)

责任编辑 葛颂 魏众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