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院外那棵斜倚在围墙上的老楮树,朽木斑驳的躯干处冒出来一朵朵咖啡色木耳,鲜嫩透亮,摘下来配青椒爆炒,脆生生的,口感极好。据《本草纲目》记载:“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尤其是秋季野生的楮木耳,具有补气血,清肠胃,降血糖、血脂之功效,经常食用,可以疏通心脑血管,防止血栓形成。
童年时代,我的老家宅院内就生长一棵老楮树,歪歪斜斜倚靠在土墙豁口处,却应了那句老话:“老树正补屋墙缺”。寒冷的冬天,树上没了叶子,剩下光秃秃皱巴巴的枝干,到处是虫咬糟朽的树洞,里边隐藏着一种冬眠的昆虫“树夹子”,以为那树要死了。来年开春,经暖风一吹,枝条上呼啦啦冒出了嫩绿的新芽,还生长出毛茸茸的楮穗。奶奶将楮穗捋下来,搁笼箅上蒸熟,用蒜泥伴着吃,跟粘馔一样筋道,有嚼头,余味儿香。初夏季节,楮桃熟了,枝头挂满桔红色如绒球一般的果实,我爬上树杈摘食,酸甜。说起楮桃,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段无从考证的故事。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追杀皇室宗亲刘秀。刘秀慌不择路,饥渴难耐中歪倒在一棵楮树下残喘,正巧树上落下楮桃,帮他解了腹中饥渴。刘秀当下许愿,日后如坐江山,封此树为王。刘秀面南登基之后,令手下人寻找楮树封王,却被误报为樗树,一字之差,让臭椿无功受禄,成为乔木之王。楮树闻听此事,气得浑身爆裂,枝杈歪斜。难怪椿树躯干竿直,立于路旁,受人尊崇。儿时经常见街头的椿树上贴一方红纸,上边用墨笔书写着打油诗:“椿树王、椿树王,俺家有个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回头再说楮树,因其材质脆弱,人们修房盖屋,躯干难堪大用,做家具又不能开板子,一般都不栽种此树。而楮树适生能力极强,通常由飞鸟啄食楮桃,将籽粒随意抛撒,落地生根发芽,甚至人家屋顶的墙缝隙处,但凡有一点水分和阳光,都能撑起一片绿荫。我老家那棵楮树,少说也有几十年了,爷爷一直舍不得砍伐,就是为了采摘满树的木耳。奶奶患了面瘫,手有点发抖,乡下人称之为“鸡爪疯”,村医说木耳能治疗此病。那个年代,在缺医少药的乡下,一场连阴雨过后,我家那棵老楮树上就会冒出一层木耳,每次都能采摘一馍筐,搁太阳地晒干了,用布袋装起来,让奶奶熬汤喝。还有村里的老人,感觉手脚麻木了,也到我家的楮树上采摘木耳,那棵树一时变成了药材铺。三伏天遇上连日干旱,天不落雨,在朽木的树身上洒几遍水,湿热的环境下,居然也能冒出来木耳。
随着奶奶87岁仙逝,新农村规划中我家多余的宅基地出让给了邻居,那棵老楮树也被砍伐掉,充作了釜底薪柴。阴差阳错,我在县城购置的宅院,南边毗邻一个空园子,那棵野生的楮树已伴随我度过了整整20载,风雨中生长出来的木耳,成为我最温馨的回忆,牵扯出千丝万缕的乡恋。(睢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