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轨(公元601——685年)字正则,出生于尉氏县张市镇前大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因其生前官至文昌左相,他祖籍的自然村被后人更名为“刘相”沿袭至今。
隋朝末年,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刘仁轨生逢乱世,虽家境贫寒,却“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旧唐书•刘仁轨列传》)刘仁轨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初涉人生,便受到官府的任用。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瑰拟上表论事,刘仁轨偶见其草稿,提笔改动几字,使所奏表章结构严谨,文理达意。任瑰见状,惊叹不已,遂将刘仁轨补息州(今河南息县)参军。不久,又转任陈仓尉(今陕西宝鸡市东)。唐太宗李世民鉴于刘仁轨处事刚正,赏罚严明,钦命其为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县丞。在唐代风云变幻的政治大舞台上,身为“四朝元老”的刘仁轨先后在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治下为官,官至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素以儒将著称。一生中他四度辅政、四度统兵,曾督率大唐水军与倭寇鏖战于东海白江口,击沉日本舰船400多艘,系第一次中日海战打败倭寇的民族英雄。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日本天智天皇以援助高丽百济王为名,令倭将毛野稚子等倾举国精锐27000余众,乘坐战船千余艘,由东海向新罗发起进攻,先后夺取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企图占领统治高丽。其时,刘仁轨任检校带方州刺史,率军赴救,与唐将孙仁师、刘仁愿会师于熊津,唐军兵势大振。刘仁轨、杜爽率领大唐水军和新罗海军从熊津进入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朔江而上夹击周留城。同年8月13日,刘仁愿所部进逼周留城外围,周留城周围的城池,逐一被唐军攻克,百济守军相继投降。刘仁轨督率水军驶抵白江口时,与先期前来的倭国海军相遇。倭船千艘停在白沙,旌旗猎猎,杀气腾腾。目睹其阵势,刘仁轨立刻下令布阵,将7000名水军分乘170艘战船,梯次列出战斗队形,严阵以待。27日上午,倭军依仗优势,千船竞发,冲向唐军水阵,意欲一举击溃之。由于唐军战船多为楼船、蒙冲、斗舰、走轲、游艇和海鹘,数量上虽处于劣势,却是船高舰坚,于风浪中岿然不动,利于防守。敌我双方一交火,倭军船只相继被击沉,兵士死伤惨重。倭军将领见状,急忙下令战船撤出战场。几名倭将立功心切,纷纷向主将请战:“我等争先,彼当后退。”遂各领一队战船,采取自杀式战术,劈波斩浪,拼命冲撞大唐水军。刘仁轨临危不乱,指挥船队迅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船只围在阵中。倭军船小,在海上虽然往来灵活,却不利于攻坚,又兼被围后活动水域狭窄,船只相互碰撞,乱作一团。刘仁轨抓住战机,下令对敌船施以火攻,一时间,夹带燃料的火箭如飞蝗一般从唐军舰船上射向敌船,海风阵阵,火借风威,敌船只大部起火,“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敌船上士兵大乱,纷纷跳海逃生,溺水死亡者不计其数。擒贼擒王,刘仁轨乘胜追击,一举将倭将朴市田来津击毙。
白江口海战,刘仁轨四战皆捷,烧毁敌船400余艘,为中、日战争史上双方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百济王丰先在岸上目睹倭军失利,惊慌失措,遂率领部从逃亡高丽,其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9月7日,守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和倭军残部向唐军投降。倭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全部撤回东瀛岛国。白江口海战的胜利,使唐军很快占领了百济全境,形成对高丽的夹击态势。同时也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狼子野心。日本天智天皇因惧怕唐军乘胜追击,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不惜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4道防线,抵御唐军。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御驾泰山,举行祭祀活动。刘仁轨率新罗、百济、耽罗、倭国等四国使者见驾。高宗见诸国归顺,天下太平,龙颜大曰,钦命刘仁轨为大司宪,后又兼检校太子左中护。
东北边境得以安定,刘仁轨凯旋归来,进爵为公,任尚书左仆射。
武则天临朝,废皇太孙李重照为平民,颁昭于刘仁轨:“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加授为特进,专知京都留守事。刘仁轨目睹武则天独断专行,以年老体弱为由请辞,不愿为其效力。后来,武则天改革官制,刘仁轨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公元685年正月二十二日,刘仁轨病逝,享年85岁。武则天停朝3日,令京城各级官员前往府邸吊唁,追赠刘仁轨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今太原西南)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睢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