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的“洁”与“节”
2019-07-30 10:58 来源: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板桥的一首《竹》,借竹的风骨亮节象征人的高洁。“节”本意为竹节,因竹节有一定的规律,又引申指法度,节操,廉洁之意,因此“洁”与“节”便有了解不开的渊源。我们常用“洁”来要求党员干部清正廉明,洁身自好。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今天,更加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洁”,更要有“节”。

党员干部要取予有节。只有懂得节制,才能公正廉洁。《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形容获取和给予是有节制的,常用来比喻不苟贪得。中外文化中关于节制的观念比比皆是。《吕氏春秋》中,有“竭泽而渔,则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则明年无兽。”的说法,强调的是对物欲的节制。《易经》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其中“自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节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过,“人的欲望对应的是节制,克制人的贪欲是一种节制的美德”。哲学家培根也说过,“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反观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的欲望逐渐扩大,某些党员干部,为了权力,为了财富,为了虚荣,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逐渐忘记节制的美德,欲壑难填,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党员干部要高风亮节。只有作风正派,才能洁身自好。《论语•子路篇》中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名言在今天仍具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要“衣冠正”,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杂谈》一文中说:“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古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爱国爱民,坚贞不屈的苏武。革命时期,有严于律己,不搞特殊的刘少奇;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任弼时;有功高不居功,淡泊自持的林伯渠;有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李立三。这无不提醒着党员干部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行为层面,都要学会坚守自我,有高尚的品德和坚贞的节操。不断衡量自己做人做事的标准,保持优良的干部作风,不被利益驱使,不受利益蛊惑。

党员干部要保持气节。只有坚定立场,才能洁己奉公。所谓气节,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性,道德上、政治上的坚定性。崇尚气节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赞扬一个人的气节。翻阅史书典籍,不难发现坚守气节的仁人志士。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有蓄须明志、坚决不向日寇低头的艺术大师梅兰芳。更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这种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就是忠诚于党和人民,坚持真理,维护党的原则。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更应该自觉坚守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不被不正之风所诱惑,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时刻保持忠诚、赤诚和坚韧,无愧于党和人民所赋予的神圣权力。

节是一种限制,是一种自省自律,更是一种操守。党员干部不仅要继承古人和革命先辈们的优良品德,更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进一步行动的力量,顺应时代的要求,洁身自好,筑牢道德防线,坚定政治立场,树立下一座廉政建设的丰碑。(祥符区纪委监委 王梅竹)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