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傍晚,我蹲在儿子的书桌前整理书包,瞥见课本里夹着的《爱莲说》书签,淡青的莲叶上,“出淤泥而不染”的字迹与泛黄的书签边角浸染在一起。转身收拾旧物,铁盒里沉睡的驻村工作日志突然滑落,2018年被暴雨浸湿的扉页微微卷起,将我拽回岭西村那座刻满岁月的石磨广场。
2018年夏季,我到岭西村做扶贫队员。报到当天,支书带着队长和我到石磨广场。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石磨,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亮光:“你们别看这些石磨破旧,却是咱村的‘廉洁见证者’。”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方圆十里的村民都靠石磨碾米磨面。村里专门成立了管理小组,由清廉正直的陈老叔牵头,他给自己立下“手不碰集体一粒粮”的铁律。同时,他也给小组定下规矩:村民用石磨时自觉带来的“磨盘费”——一小捧粮食,必须由管理小组共同清点,当天登记入账。日积月累攒下的粮食,装在集体粮仓的专属囤里,囤口挂着铁锁。
那年冬天,邻村闹饥荒,陈老叔连夜召集管理小组成员开会,在油灯下摊开卷边的账本:“这些粮食,每一粒都记着乡亲的名姓,是全村人的血汗,如今要变成邻村的救命粮。”有人嘀咕擅自捐赠对不住乡亲,陈老叔指着粮仓锁头说:“锁是锁粮食的,更是锁咱贪心的。咱没占过集体一分一厘的便宜,现在把粮食用到该用的地方,让每粒粮食走得透亮,才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后来日子好了,电动磨面机取代了老石磨,陈老叔“手不碰集体一粒粮”的铁律已在乡亲们心里扎根。石磨转出的不仅是公平,更是经手集体财物时一分一厘都分明端正的廉洁本分。
镇领导来调研那天,正巧碰见李奶奶弓着背用撬棍别石磨,那盘青石磨盘早没了齿纹,缠着的铁链锈得一碰就簌簌掉渣。“这磨盘不能扔!”李奶奶喘着气说,“这上面刻着老辈人的规矩呢。”镇长蹲下身,指腹蹭过磨盘上模糊的凿痕。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村道排水沟里横七竖八躺着不少这样的石磨。
镇党委会上,镇长看着航拍图里满沟的石磨说:“这些石磨不是废弃物件,是活着的廉洁教材。”镇里决定将岭西村的晒谷场改造成石磨文化广场,让老石磨重新“上岗”。村民代表大会上,张铁匠直言要让年轻人知晓老辈廉洁史,王老师则拿出写满廉洁诗句的教案。散会后,张铁匠连夜锻打“廉”字。广场角落的“廉心石”最动人:孩子们写下“不贪小便宜”,年轻人刻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老人们留下“不占公家一丝一毫”的祖训。
上个月,邻镇的考察团来参观。一位干部指着石磨问:“把老物件和廉洁文化结合,你们是怎么想到的创意?”我笑着指向正在给孩子们讲陈老叔故事的白发老人:“哪有什么创意,不过是把祖辈们用行动写就的廉洁故事,重新摆回了大家面前。”
晚风拂过,石磨广场的灯次第亮起,“廉”字灯在夜色中格外醒目。我忽然明白,廉洁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它就像这石磨,历经岁月打磨,沉淀着祖辈的智慧与坚守,又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而那些藏在石磨纹路里的廉洁密码,终将由我们这一代人,继续书写,代代相传。(通许县纪委监委 毛红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