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世说新语》,是在中学时代学过的一篇课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它讲述了小孔融机锋妙语“回敬”太中大夫陈韪的故事。近来重读此书,依旧赞叹于其写作手法之高妙。
此书共计36门,分“德行”、“言语”、“政事”等门类,它以一篇篇短小精悍、活泼有趣的小故事,展现了魏晋名士的风骨,寥寥数语引人深思。鲁迅称其为“名士的教科书”。开卷有益,常读常新,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名士”,书中所阐述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党员干部。
例如“阮裕焚车”的故事:阮裕在剡县做官,曾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无论谁来借,他都会借。有一次,有人因葬母而需要用车,想借车,却不敢开口。后来,阮裕听说了这件事,叹息道:“哎,我虽有好车但使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便把车烧掉了。在阮裕看来,个人的价值不必靠器物彰显,再豪华的马车也不过是载人的交通工具罢了,既然旁人不愿借,不如烧掉这“无用之物”,以灭自己的“私心”。
再如“身无长物”的故事:王恭从盛产竹席的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并讨要竹席。王恭虽有些为难,但还是将竹席给了他。这样一来,王恭自己没有竹席了,只好坐在草垫上。王大听说此事,十分震惊,就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那里很多呢,所以才要的。”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没有多余的东西。”
在私人物品的处置上,阮裕与王恭堪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典范。这两则小故事同时触发了我对于“物欲”的思考:面对社会上林林总总的诱惑,我们能否像先贤们那样,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呢?
纵观近些年来落马官员的经历,他们之所以落得个身败名裂,甚至妻离子散的下场,皆因贪念使然:未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将权力看作是谋求利益的手段,丢掉了自己的“初心”,最终成为物的“奴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纪检监察干部手持执纪利剑,更应坚定自己立场,主动拒绝不良诱惑,去私唯公,廉洁从政,不断改进工作作风,铸就执纪铁军。
《世说新语》意蕴深远,小故事中暗含有着大乾坤,闲暇之余捧而读之,览魏晋风流,思今人之事,不亦快哉!(禹王台区纪委监委 刘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