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之思悟——记在民法典诞生后
2020-06-30 10:44 来源:

记得在大学本科法学专业学习时就好奇,为什么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而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老师在讲解民法典编纂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问题后,便对民法典的出台表示出极大憧憬。五年磨一剑,砥砺终成辉,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了,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民法典!

“典”为名,开启我国“民法典时代”

“典”,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捧着竹简的样子,本义是指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历史上只有重大而成熟的制度,才可称为“典”。民法典,7编加附则、84章、1260款条文、总字数逾10万……是我国条文数最多的一部法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使分散的各种民事法律规范找到归属,形成内在结构协调内容完备体系统一的有机整体,标志着我国民法体系正日趋成熟。98岁的民法专家金平教授表示:“民法典的颁布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和谐提供保障,成为我国法治进程中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

是的,作为新时代的法典,它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体现时代特征,开启了我国“民法典时代”,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征程上又树起了一座法治丰碑。

“典”为范,保障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在法律体系中,如果说宪法是天空中高扬的旗帜,那么民法就是大地上坚实的脚步。”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说,“每一步也许平淡无奇,但正是这些扎实的脚步,让整个国家的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民法典,涉及衣食住行、入学求职、婚丧嫁娶、遗赠扶养、信息安全、住房物业等方方面面,也正是通过解决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权利的全方位保护。它是一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调整着我们日常生活里方方面面的行为与关系,从而构建起一座“民权大厦”,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它为经济发展的行稳致远提供保障,为社会生活的风清气正立规明矩,为人民群众的权益保护呐喊助威!以民为上,以典为范,就是这样一部接地气、聚民心、扬正气的民法典,将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凝结成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化成绚烂瑰丽的银河,照亮历史的苍穹。

“典”为鉴,依法行使手中“反腐利剑”

“缘法求道,道立国坚。以民为本,循法而治。”全面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基本要义是规范约束公权力、保障私权利。民法典作为重在保护私权利的法典,是为人民书写的“三尺之律”,它开出的“权力清单”和“利益清单”,是公职人员必须要依法遵从并自觉维护的。“权力”的目的,只能是维护和实现“权利”。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既是民法典依法保障的民事权利主体,同时也是公权力的行使者,必须依规依纪依法行使手中的“反腐利剑”。以“典”为鉴,我们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折不扣地将制度、规矩执行到位,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袁莉莉)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