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给我的五元钱还在我口袋里呢,刚才忘记给那个阿姨了。” 女儿准备上楼去绘画艺术班时,突然对我说道。
每周日下午三点,是女儿的绘画课。上个周日去上课的途中,遇到一个骑着三轮电瓶车卖粽子的阿姨,女儿买了一个粽子后因为时间紧竟忘记付钱。距离女儿上课只剩五分钟,卖粽子的阿姨又是在街上流动的,间隔时间越长越不容易找到阿姨。我想问问女儿打算怎么办。
“现在是两点五十五,你说咱们现在怎么办?”
“我上完课,估计那个阿姨就不容易找了?”
“要不你今天就感受一下‘吃白食’,白吃一个粽子?”我故意试探女儿。
“那不行,不能吃‘白食’,那样阿姨就亏大了。我去上课,你去找那个阿姨,把钱还给她好不好?”
……
下午五点我去绘画艺术班接女儿,她首先问我:“找到阿姨没?钱还了吗?”我拿着回找的两元钱,告诉她:“圆满完成任务。”
女儿告诉我,她发现没支付阿姨钱,很紧张,这么冷的天气,阿姨游街串巷很辛苦,不能让阿姨“亏”了,接着又讲:“俺姥姥总是说‘不能亏了别人’。上次我跟姥姥去批发东西,回到家姥姥发现老板多装了一箱速冻饺子,她就赶快在微信上把钱转过去了……”说起我的母亲,女儿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讲个不停。
我的母亲,一个农村老太太,没上过几天学,也不大认识字,但她在农村老家的小卖铺却很受欢迎,尤其是周末、节假日,附近村子里的孩子都会三五成群地来买一些零食、本子、笔、小玩具等。其实,每个村子里都有小卖铺,至于为什么很多孩子来她这里买东西,用她自己的话是:“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一样,不能看是小孩子就糊弄,啥事都不能亏了别人。”
有一次,隔壁村一个男孩骑电瓶车来买馒头,电瓶车扶手上一根破损的电线把袋子刮破了,馒头撒了一地。男孩愣了一下,跨上车准备走。母亲急忙喊道:“别走,乖,过来,我再给你拿一兜。”男孩走过去,拎着馒头,向母亲说了一句:“谢谢奶奶!”
男孩走后,母亲捡起了地上的馒头,把沾了泥土的馒头皮剥掉,放在了自家的馒头框里。
我发现母亲对来买东西的孩子们也不是无限地“宽容”。遇到太小的孩子拿20、50、100面额的纸币买零食,母亲都会让孩子联系家长,确认一下。她说,要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不能觉得孩子小,做一些让家长“吃亏”的事。
一年前的冬天,我们村南边一个建筑工地的工人,大早上来买泡面,询问母亲能不能借用开水吃泡面?母亲说:当然可以,还把工人们的水杯都灌满热水。后来工人们买了速冻饺子、馄饨,母亲免费给他们煮。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小学时,我和母亲跟着父亲去西瓜市场售卖西瓜。当时,有个收购商想收购我们的西瓜,由于价格没谈好,便离开了。后来,母亲发现车的扶手旁有个黑色塑料袋,打开一看,一张张一百元崭新的大钞,足足有五千多元。
在当时,一角钱能买十根粘牙糖,母亲一件出门穿的“漂亮”大衣也就二十多元钱。母亲应该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但母亲说:“这应该是那个来看咱西瓜的老板落下的,西瓜咱们先不卖,就在这里等,这么多钱,人家还不急死啊。”
后来,那个收购商果然找了回来,激动地直对父亲、母亲鞠躬。收购商为了表示感谢,往母亲手里塞了一百元钱,母亲说,这本身就是你的钱,换做谁也不能昧着良心不给。收购商又说,那你家西瓜一斤我多算五分钱,母亲说:“我们的西瓜根据行情,该给多少给多少,不能亏着你。”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凭着她“不能亏着别人”的想法和做法,让别人无不夸她心地善良、对人实在,她的小买卖也越做越红火。她怀着一颗质朴而纯粹的心以及她处处不让别人吃亏的待人方式,让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和尊重。
我的女儿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也认识到了“不能亏着别人”的处事方式,这种言传身教和课本上的知识一样重要,我相信她以后无论走多远、飞多高,都将会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传递正能量的人,无愧于别人的人。(祥符区纪委监委 田小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