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奶奶的爱与恨
2016-10-21 00:00 来源: 示范区纪委

(通讯员 孙静)奶奶80多岁了,眼不花、耳不聋,平常爱看电视。叔叔原是镇里的纪检干部,退休回家后,常陪着奶奶看电视、唠磕。

电视里的节目,奶奶总是似懂非懂,但要是播报贪官落马被抓的新闻,就会拧着眉、皱着头,嘴里嘟囔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弄成这样子,娃娃要遭罪啊!”

一次、两次,听得多了,我不禁好奇“奶奶,这些贪官被抓,别人不是叫好、就是说他们‘活该’,您怎么担心起人家娃娃了?”奶奶听了叹口气,说道“你叔说了,‘贪污就是把公家的钱装自己兜儿里’,那公家的钱就是大家的钱,自己拿了,那还不得让所有人都恨,连儿女跟着一辈子都抬不起头、让人指指点点啊!”

叔叔见我听不清前因后果的样子,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那还是几十年前,村里还时兴公社、大队的时候,吃饭是大锅饭,只有生产队干活的人,凭工分领口粮才有饭吃,而家里不能干活的老人、孩子就没得吃。因为粮食短缺,食堂也吃不饱,还要省下一口粮,带回来给老的小的,那时候的粮食就是命啊。有时眼看要饿死人了,有人情急之下半夜去地里偷地瓜、萝卜。负责看粮、夜巡的是村里有名的“马屁精”刘癞儿,凭着一幅“巴结嘴”讨得队长欢心,得了这个差。刘癞儿心孬,逮着偷粮的就把人往死里打,被打的人只有自认倒霉。可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刘癞儿家的人好像没怎么挨过饿,就起了疑心,暗地里调查,才发现他不仅自己私自拿粮回家,还偷着把粮拿出去换钱。村里人得知这一消息,气得急红了眼,非要活活打死他。刘癞儿事前得了信儿,脚底抹油——溜了。一群人涌到刘癞儿家,只剩媳妇和三个十来岁的娃娃。被愤怒冲昏头的人们砸了家,还要打刘癞儿媳妇,三个娃娃吓得屙尿了一裤,奶奶和几个妇人家,看着哭得哇哇叫地娃娃软了心,拉着村里的长者,劝退了众人。因为犯了众怒,队长也不敢护短,带头批斗了刘癞儿的媳妇和三个娃娃。刘癞儿媳妇想不开,跳了井,三个娃娃没爹又没娘,亲戚不敢收留,旁人气都没处撒,更没人管。眼看着快要饿死了,又是奶奶说服了村里的长者,勉强做通村里人的思想工作,让三个娃娃跟着下地干活儿,算是替父还债,也挣口饭吃。可是,人们的唾骂声是挡不住的,三个娃娃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后,一个跳井寻了娘,两个背井离乡、沿街乞讨,有家回不得,而刘癞儿也没人再见过他,有人说他死在了外面。多少年过去了,村里人不管何时提起这件事,都是一阵骂。

讲完故事,叔叔又不无感慨地说道:“我在纪委工作时,你奶奶就经常提醒我,说‘一定要当个清官、当个为民作主的官’,她说我们生在这个村、长在这个村,首先是个“村儿里人”,做人做事都要图个好名声,让子孙后代在村里能挺着胸脯走路。”听到这里,我不禁恍然大悟,顿时明白了为什么叔叔即便退休了还是闲不住,村里现任的“小主任”有事没事还总喜欢往叔叔那跑,不是跟他“说道说道、给拿拿主意”,就是请叔叔出面帮忙做工作,他说叔叔“有威信”。“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这“威信”正是凭着自己“清廉、为民”的实际行动树立起来的啊!

因为经历了那个年代非比寻常的苦难,奶奶对贪官有着更深一层地“恨”,也正是身为母亲、怀着一颗善良的心,让她对无辜的孩子又多了一份“疼”。正是这份“爱”与“恨”,让奶奶时刻警醒着叔叔和家里的人。“咱做人可不能昧良心啊,不是自己挣的钱,说啥也不能要,那公家的更不能动!大人做错了事,活该受罚,可还要让孩子跟着一辈子抬不起头,让人指着脊梁骂,这是造孽啊!”奶奶的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却透着朴实的情感,她用最简单朴素的言语,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