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越到年关,我对母亲的思念越强烈。母亲这个人类最完美的称呼离我已经很遥远了,但是她说过的话、讲过的道理却越来越清晰,至今仍深深镌刻在我心里。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姊妹四人,她排行老大。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穿上一件新衣服、吃上一顿可口饭菜,简直是一份奢想,节俭也成了母亲在我心中最初始的印象。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很少见母亲穿过什么新衣服。有一次小姨从陕西寄回来几件颇为时兴的旧衣服,母亲看到后视若珍宝,脱下穿上,穿上又脱下,最后放在箱子里,只有逢年过节或走亲戚时才舍得穿几天。我和弟弟的衣服全部出自母亲之手,即使是旧衣服也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巧手的母亲总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每当我们姐弟俩穿着用旧衣改制的衣服走在大街上,总能引起大家的围观和啧啧称赞。
在拼拼剪剪、缝缝补补的日子中,母亲的巧手给我们姐弟俩带来了无穷的生活希冀。曾记得我有一双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鞋面是用父亲深蓝色的旧上衣裁的,鞋底是用旧布料纳成,底边儿是用白布包的,很是精致耐看。可才穿了一个多月,鞋头儿便被我踢腾出了两个洞。一走路,两个大脚趾便会从洞里钻出来。我回到家里,又羞又恼的把鞋脱在母亲面前,埋怨道:“还没有穿多久就成这样了,我还咋穿啊……”母亲见状,一边笑眯眯的安慰我,一边穿针引线。不一会儿,两朵红彤彤的“太阳花”就活灵活现的盛开在鞋尖窟窿处。一双旧布鞋,因为这个补丁而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我又惊又喜,穿上便再也舍不得脱下。
母亲常讲的一句话是: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为了让我们能吃的好一点儿,她在自家院里养起了鸡鸭,院内院外的空地也都开垦了出来,种上了不同时令的蔬菜,变着法儿的改善我们的伙食。每年到了秋季,母亲都会捡一些芝麻叶、红薯叶、萝卜缨、芥菜缨之类,晒干后储起来以备漫长的冬春之用。母亲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不仅让全家在那个难熬的冬春季节不受饥饿不挨冻,也使我们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从母亲身上,我学会了节俭,而这个节俭的习惯也伴随了我一生。如今母亲也去世好多年,而母亲“节俭持家、自强自立”的品德,却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姐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多年,母亲的话仍时刻提醒着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驻尉氏县教体局纪检监察组 李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