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父母的言行是最温暖的家风
2017-11-17 15:44 来源:

(通讯员 许会娟)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分。在我家,也有家风,他不是豪言壮语,只是在父母细微的言行里,回想起来是一种特别的温暖,默默地教导我去如何做人。

犹记年少时,我们姐弟三人偶有与小伙伴发生口角被曝脾气的母亲知道后,她开口的第一句话必是:“你咋又不听话?欺负别人干啥?”接着,就是对我们一顿猛批。

那时的我们,对母亲更多的是心里的埋怨。为啥不先问她的孩子是否受了欺负?心里是否也有委屈?为啥不能象小伙伴的母亲那样护犊子?明明是坏脾气为啥总是那么胆小怕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工作后的诸多经历,使我们逐渐明白:母亲的处事方式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启迪与帮助,她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告诉我们: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我的父亲是一位看起来略显干瘦的、65岁的小老头儿,年轻时性格古板,不善言谈,记忆中与母亲两人年年因秋收后播种前给耕地打埂发生争吵。

母亲属于急性子的人,父亲干活要求完美,地埂歪上一点就要打头重来,母亲不能理解父亲的固执,她认为歪直都是用来浇水时方便,而父亲只用一句“你懂啥”回应母亲。

前几年与父亲偶然闲谈间聊起,问他何以因为一条地埂与母亲吵了这么多年?父亲说:“庄稼人的活计就是种地,地埂就是庄稼人的脸面,邻居一看你家一条地埂都能打的歪七扭八,人还能直了么?”

小时候我们姐弟三人是害怕父亲的,尤我最惧。记忆中最怕父亲刚刚刮过胡子的样子,脸上没有笑容,嘴巴常常抿成一条线,看到这样的他,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绕开走,生怕哪点不对再挨顿揍。

现在想来实因幼时的我真属调皮的孩子,挨揍多是因为“爱臭美”惹的祸。

那年麦忙,父亲让中午放学的我去地里捡麦穗,大中午的那么热实在不乐意,就想着戴个帽子防晒,可看着挂在门后的破了边的大草帽丑的不能接受,于是找来了花边帽;后又觉得身上的蓝布衬衣不配,弃之穿新裙子;低头一看脚上是母亲缝制的毛边黑布鞋,果断换上新凉鞋。最后,挎上不知从哪踅摸来的小花篮,扭着来到了地头儿。

父亲瞄见后一巴掌就朝着我的屁股呼来,嘴里还嚷着:“这是让你去赶集看戏啊,干啥不象啥,回家换了衣裳挎上大篮来”。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春雨,家训是泥土,孩子是幼苗,只有在“勤俭善正读”优秀的家训哺育下,孩子才能身心健康茁壮成长,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父亲母亲用他们特有的朴实、善良、勤奋、诚信、踏实铸就了我们家“大道”与“格物”原则,为我们扎起坚实苗圃,指明成长方向。这些“道理”浅显易懂,却使我们姐弟三人受益终生,我们不负期望,在工作后的这些年里始终坚守根本不忘初心,努力的做一个诚实守信、善良正直的人。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